2007年7月13日 星期五

旁觀者效應:為何我們不伸出援手?


1964年,美國一位女性Kitty Genovese於深夜在紐約市自家門外遭人殺害 ,由於她的反擊,使得整個謀殺過程歷時超過半小時,這時至少有38位鄰居聽到他求救的尖叫聲,但是沒有任何人前來協助,甚至沒有人報警。 

這個事件震驚了美國人社會大眾,而社會心理學家也開始研究這項起出被稱為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現象的原因,所謂的旁觀者效應,是指人們在他人在場時較不願意幫忙。他人在場會經由兩方面妨礙個人的助人活動:(1)由於人眾無知而將情境界定為非緊急事故,以及(2)採取行動的責任分散。 

當人們處理兩難情境時--好比在路上看到一位女性跟一位男性起爭執,這到底是陌生人的威脅還是夫妻之間的糾紛?--常見的方式是延緩行動,表現出一切宛如正常的動作並環視周遭人如何反應。當然,你可能會發現其他人也因相同的理由表現的好像一切都沒有問題。這形成了一種人眾無知 (pluralistic ignorance)的狀態,亦即,團體中的每一個人都誤導其他人將情境定義成非緊急事故。

我們或許聽過團體中的每一個人都導致其他人過度反應而恐慌的情形,但相反的,由於身處人群而使人們安靜的不加 以反應,也許更為常見。人眾無知會導引人們將情境定義成非緊急事故,但還無法解釋為何 Kitty Genovese謀殺案這類事件。當時已十分明確的屬於一種緊急事態, 而Kitty Genovese的鄰居甚至無法從自家裝了窗簾的窗戶觀察到其他鄰居 的動向,也無從辨識其他人是否處於鎮靜或驚慌狀態。

此時具決定性的重要過程是責任分散(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亦即當每一個人都知道有其他人在場時,責任的負擔就不再單獨落在自己肩上。每一個人都認為『其他的某一個人此刻必定會採取某種行動,其他人會有所介入。』 

於是在旁觀者效應的影響下,許多的社會事件都常可以看見:大群人圍觀溺水的人,卻沒人下水去救援;車禍圍觀者沒有人去打電話叫救護車或警車。這一類的事件屢見不鮮。 不過,有研究指出,只要有一個人開始伸出援手,其他許多人就會跟進。 這表示了正如人們以其他人為楷模而將情境定義成非緊急事故一樣,他們也可以利用其他人為模仿對象,以顯示何時需要提供幫助。

為了考驗這項可能性,有研究者計算多少駕駛人會停下來協助一位車胎漏氣的而將汽車停靠在路旁的婦女。結果發現,如果駕駛人約在四分之一哩前看見另一位汽車故障的婦女受到援助,則明顯的他們之中將會有更多人停下來幫助這個婦女,相同的,假使人們觀察到其他人為請求者的慈善佈施而捐款時, 他們也更可能提供捐款。 

現在,你知道了旁觀者效應,那麼,你是否會採取更主動的行動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