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奇幻筆記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奇幻筆記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9年9月11日 星期三

古典元素 - 東方五行與西方四元素

古典元素Classical elements

在古典哲學中,元素是一種構成世界上所有物質的最基本實體,或是能量。



在歷史上,許多不同的民族,都曾經建構出屬於他們自己的元素思想,
最著名的代表有古希臘的四元素說或五元素說,
印度佛教的四大種(地、水、火、風)以及中國的五行。

希臘
四元素:
地(earth)、水(water)、氣(air)、火(fire),
現在廣為人知的四元素說是亞里士多德依據柏拉圖的理論所提出的,
他認為這四種元素具有可被人感覺的兩兩對立的性質,
進而推論世界上的萬物的本原乃是四種原始性質:冷、熱、乾、濕,
而元素則由這些原始性質依不同比例組合而成。

亞里斯多德也曾構想出五元素說,
在柏拉圖的四種元素中再加上乙太(aether,意指精質,永恆)。
亞里斯多德認為乙太是「沒有和物質分離的虛空」、「沒有物體裡的虛空」。
但是在現代乙太理論已經被否定。

占星學:
西洋占星學也將黃道12星座依四元素說區分成四象。

煉金術:
阿布·穆薩·賈比爾·伊本·哈揚(Abū Mūsā Jābir ibn Hayyān ,阿拉伯語:جابر بن حيان‎)
帕拉塞爾蘇斯(Paracelsus,全名菲利普斯·奧里歐勒斯·德奧弗拉斯特·博姆巴斯茨·馮·霍恩海姆( Philippus Aureolus Theophrastus Bombastus von Hohenheim))
提倡根源物質的三元素是硫黄、水銀、鹽,
雖然以今日科學觀點來看,鹽並不是單體的元素,
但是這三種物質的結合方式正好是現今化學裡提到元素的三種化學鍵結合方式,
也就是共價鍵、金屬鍵和離子鍵。



印度
大種巴利語與梵語:Mahābhūta):
主要分為四種,分別是,地、水、火、風
「堅硬相的是地界……於此身中,堅性或固性的是地界。」
「粘結相的是水界……於此身中,粘結性或流動性的是水界。」
「遍熟相的是火界……於此身中,遍熟性或暖熱性的是火界」
「支持相的是風界……於此身中,支持性或浮動性的是風界」。」
被認為構成世界一切事物等物質的色法,
包含山川大地等的器世間以及生命有情的身體,皆為此四界所構成。
也有五界之說,加上虛空;
以及六界之說,再加空界和識界。



中國
五行:
五行並非指具體的五種單一的事物,而是對宇宙間萬事萬物的五種不同屬性的抽象概括。

中國西周末年,已經有了一種五材說。
《國語·鄭語》:「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萬物」
《左傳》:「天生五材,民並用之,廢一不可」
《尚書·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
這時就開始把五行屬性抽象出來,推演到其他事物,構成一個固定的組合形式。

在戰國晚期鄒衍提出了五行相勝(剋)相生的思想,用來說明王朝統治的趨勢,
且已把勝(剋)、生的次序固定下來,形成了事物之間相互關聯的模式。
就在這個時期,《內經》把五行學說應用於醫學,
這對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積累的大量臨床經驗,形成中醫特有的理論體系,
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白虎通》及《黃帝內經》素問,認為五行是藉著陰陽二氣之流動而存在的五種「存在形式」。

「金曰從革」,代表沉降、肅殺、收斂等性質,在人體為肺(臟)和大腸(腑)。
「水曰潤下」,代表了滋潤、下行、寒涼、閉藏的性質,在人體為腎(臟)和膀胱(腑)。
「木曰曲直」,代表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的功能,在人體為肝(臟)和膽(腑)。
「火曰炎上」,代表了溫熱、向上等性質,在人體為心(臟)和小腸(腑)。
「土曰稼穡」,代表了生化、承載、受納等性質,在人體為脾(臟)和胃(腑)。


近代
近代科學研究的「元素」,指的是自然界中一百多種基本的金屬和非金屬物質,
也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單位,不能直接用化學方法分解。

原子(atom)是構成元素的普通物質的最小單位;
也是化學變化中最小的粒子及元素化學性質的最小單位。
同一種化學元素是由相同的原子組成,
原子由質子、中子與電子組合而成,
根據質子和中子數量的不同,原子的類型也不同:
質子數決定了該原子屬於哪種元素,
而中子數則確定了該原子是此元素的哪種同位素。

原子序數是一個原子核內質子的數量,也決定元素的性質,
週期表即為按照原子性質及數量排序。

1964年時,物理學家默里·蓋爾曼和喬治·茨威格提出了夸克(英語:quark)理論,
是比原子更為細小的基本單元。

隨著科學演進,構成物質的基本單位可能會越來越細微吧



延伸閱讀:
四大元素や五大元素などで構成される魔法の属性について
(這篇是用ACG的角度來解析XD)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中、日、英版)

2019年7月23日 星期二

創世巨人~北歐尤彌爾與中國盤古

巨人(giant、gigant)是各式神話和傳說中,豋場的其中一種傳說生物。
大部分共通點是智能低落、粗暴、會吃人,不過也有一些是聰明且友好並長壽的。

(以為我會放進擊的巨人的圖嗎,殘念,是綠巨人啦!)

希臘神話裡,巨人大多數是蓋亞的子孫,包括了百手巨人、獨眼巨人、泰坦神族(titan)、巨人族(gigantes)等。
舊約聖經裡的大衛對抗歌利亞(Golyat‎)的故事。
亞瑟王傳說也有數則與巨人作戰的故事。
日本則是有大太法師(ダイダラボッチ)、弥五郎どん等巨人傳說
中國周朝始祖后稷也算是其中之一,傳說后稷母親踩了巨人腳印才懷了他。

既然說到中國的巨人,那就不得不提起盤古了。



根據三國吳人徐整《三五曆記》:「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清陽為天,濁陰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厚,盤古氏極長。故天去地九萬里,後乃有三皇。天氣蒙鴻,萌芽茲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啟陰感陽,分佈元氣,乃孕中和,是為人也。」

《三五曆記》,又作《三五曆》,三國時代吳國人徐整著,內容皆論三皇已來之事,為最早記載盤古開天傳說的一部著作,此書已佚,僅部分段落存於後來的類書如《太平御覽》、《藝文類聚》之中。

後又提到盤古死後「垂死化身,氣成風雲,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嶽,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裏,肌肉為田土,髮為星辰,皮膚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汗流為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甿。」

簡單的說,就是盤古原本待在像雞蛋的天地中,後來盤古1萬8千歲的時候,打破了雞蛋,天地因此而生。中間倒是沒提到開闢天地後盤古做了什麼,直接就跳到盤古死後,身上器官化成日月星辰與天地萬物,於是世界就這樣豐富起來了。

雖然說是創世神話,但是由於有文獻記載最早也只能溯回三國時期,也有說法是參考南方少數民族的「盤瓠」傳說改編而成。

無獨有偶,北歐神話的創世,也是有個巨人,不過北歐還多了隻牛。



(以下內容摘自wiki)
世界初開之際,沒有天也沒有地,在濃霧中,只有一道金倫加(Ginunaga)鴻溝,鴻溝之北為「冰之國」尼福爾海姆(Niflheim),其中有泉名赫瓦格密爾(Hvergelmir),是所有河水的源頭,據說其中一條河的水帶有劇毒。鴻溝之南是「火之國」穆斯貝爾海姆(Muspelheim)。在熱氣與寒冰的交錯中,誕生了霜巨人之祖尤彌爾(Ymir)和一頭名為歐德姆布拉(Audhumbla)的巨大母牛。尤彌爾吃著歐德姆布拉分泌的奶水維生,而歐德姆布拉則舔食寒冰上的鹽粒。

之後,尤彌爾的身上變出了智慧巨人密米爾(Mimir)和女巨人貝斯特拉(Bestla),這是霜巨人的家族。另外,在母牛的舔舐下,冰中則出現諸神之祖布利(Buri)。布利生下包爾(Borr),包爾和女巨人貝斯特拉(Bestla)生下了奧丁(Odin)、威利(Vili)、菲(Ve)。巨人族和諸神相當不合,雙方挑起戰火。後來尤彌爾被諸神所殺,巨人族戰敗,剩下的巨人逃往約頓海姆(Jothuheim),並繼續對諸神抱持著恨意。

諸神拿尤彌爾的身體來布置出大地和天空。尤彌爾的頭顱化為天空,腦髓為雲,身體成了大地,血液成為海洋,骨骼變成山脈,毛髮變成樹木。當尤彌爾屍身腐爛長出蛆,這些蛆就變成了精靈及侏儒。奧丁命四個具有怪力的侏儒支撐著天空的四角。尤彌爾的眉毛則被用來造成牆壁用來圍住「中間世界/中庭」(Midgard,米德加爾特)。然後奧丁又捕捉穆斯貝爾海姆的火焰,將他們化為星星、月亮、太陽,並訂定了四季的運行。諸神又取來梣木枝造成男人,用榆樹枝造了女人。男的取名「阿斯克」(Ask,即「梣樹」),女的叫做「恩布拉」(Embla,即「榆樹」)。奧丁給他們生命和靈魂,威利給他們理性與動作,菲給他們感情、儀表和語言。這就是人類的始祖。
(以上內容摘自wiki)

但是牛後來到底怎麼了,北歐神話卻沒有詳述,讓人很在意。

從神話看來,
盤古是自產自銷(?)開闢天地,
尤彌爾則是個可憐的受害者,
差別還是有的。

(果然還是要放一下進擊的巨人圖)

如果說是比較近代一點的故事的話,
美國的保羅‧班揚其實也是巨人傳說的一種,
不過這就沒有牽涉到創世巨人,不如說是開國巨人(?)

(美國當地的保羅班揚塑像)

(FGO的保羅班揚)

2016年10月19日 星期三

命運三女神

希臘神話的摩伊萊(Moirai)

(希臘的命運三女神─摩伊萊。圖摘自wiki)

摩伊萊(Moirai)是希臘神話中的命運三女神的總稱,
她們的希臘語名字Μοίραι來源於μοίρα,義為部分、配額,
延伸為生活和命運對人的配給,因此她們的本意為分配者。

摩伊萊是希臘十二大神之首宙斯(Zeus)和正義女神底米斯(Themis)的女兒,另有種說法是宙斯與必然女神阿南刻(AnanceΑνάγκη)所生下的。

這三位掌管萬物命運的女神分別是:
克羅索(ΚλωθώClotho
拉克西斯ΛάχεσιςLachésis
阿特洛波斯ΆτροποςAtropos

她們的職責就是紡織象徵命運的長布,最年幼的克羅索紡織生命之線,由於線的粗細不一,也代表每個人的成就不同;拉克西斯負責丈量生命之線,決定每個人的壽命;最年長的阿特洛波斯負責切斷生命之線,當生命之線被切斷時,那個人就會死去。

相傳她們三人共用一隻眼睛,一隻耳朵等,即共用一切感官。據說三姊妹會在新生兒出生後的第三個晚上出現,決定新生兒的生命歷程。即使是宙斯,也不能違抗她們的安排。

摩伊萊所定下的命運只有一次被更改,希臘神話中太陽神阿波羅得知他的好友阿德墨扥斯即將死去,阿波羅決定去找尋摩伊萊改變命運。當阿波羅找到摩伊萊時,將三位女神灌醉,摩伊萊在昏睡之餘答應了阿波羅的條件,只要找到替身,就可以挽救阿德墨扥斯的性命。阿波羅告知阿德墨扥斯之後,阿德墨扥斯的妻子本來想代替丈夫而死,當死神來臨要取走阿德墨扥斯的性命時,海克力士出面擊退了死神,而阿德墨扥斯也逃離一死的命運。

在希臘神話中,摩伊萊象徵的是不可違逆的命運,不管是凡人還是諸神,幾乎都無法違抗摩伊萊所紡織出來的命運。

北歐神話的諾倫(Norn)


(北歐的命運三女神─諾倫。圖摘自wiki)

相傳世界之樹(Yggdrasil)是從被奧丁(Odin)殺死的巨人依米爾(Ymir)屍體上生長出來的,它那巨大的樹根分爲三條主脈,一條伸向人類世界的密得加爾德(Midgard),一條伸向巨人國度的約頓海姆(Jotunheim)以及一條延伸到死人之國的尼伏海姆(Niflheim)

而在這些樹根之旁都有泉水湧現,滋養著樹根。伸向人類世界的泉水是神聖的命運之井,名為Urdar brunner,它是由夜之女神諾特(Nott)的父親,時間之神諾爾維(Norvi)的後代,三位命運女神「諾倫」所看守,她們主要工作除了織造命運之網,還負責用泉水灌溉樹根,維持大樹枝葉茂盛。

這所謂的三位命運女神是:
兀兒德(Urðr;Urd),
維兒丹蒂(Verðandi;Verdandi)
詩寇蒂(Skuld)

諾倫將各自搓成的命運之繩,結成很大的命運之網。有時,這些命運之網的一端飛至極東方高山之顛,另一端去西方之海。織網的繩子很像毛線,顏色隨時都在變化,如果有一條自南向北連成黑線,那就是死亡的標誌。每個人誕生之際,她們就會將其一生之網織好。

三姐妹投梭織網時,時常唱著一種莊嚴的歌。似乎她們並不是完全依照自己的意志而織網,而是稍帶盲從的在遵從著奧爾羅格(Orlog)的意志行事。奧爾羅格是宇宙間的永生律,最古老最新生最高強的力量,無始亦無終的精神存在。

三姐妹代表了時間三態,大姐兀兒德是衰老,常常向後回顧,似乎念念不忘過去的事物,抹除刻畫在世界樹上的痕跡(命運),所以也被稱為「死亡女神」;二姐維兒丹蒂則正在盛年,活潑旺盛,目光直向前面,她在世界樹上刻劃下交錯的刻痕,意味著人們的命運交錯,所以也稱為「因緣女神」;老三詩寇蒂通常是神秘地地罩在面網裏,不以真面目示人,臉面向的方向,正好和兀兒德相反,手裏拿一本書或一卷軸,但是都不展開,表示未來不可知的神秘。

她們將生命分派給人類,指定衆生的運勢。她們的居處Urdar brunner也是衆神會議的所在地,命運三女神在會議上的職務就是以將來的罪惡警告諸神,吩咐諸神要把握現在,並且告訴諸神以過去的經驗。每天有神只找這三姐妹談話,詢問各種事情,尋求她們指點。甚至奧丁自己也常到命運並邊聽這三姐妹的忠告。

日本漫畫《幸運女神》的諾倫三姊妹 。

日本遊戲《女神戰記》的女武神蕾娜絲,設定上是命運女神姊妹的二姊。 

手機遊戲《神魔之塔》出現的命運三女神。

希臘與北歐神祇也逃脫不了的「命運」

以概念形成先後順序來說,人類的崇拜最早是直接對自然萬物,再來,自然神的擬人化會比概念神的擬人化來的早。所謂的自然神是指山川河海、日月星辰等具體事物,而概念神則是抽象的概念,例如時間、青春、命運、希望等。這是因為古老先民在理解抽象概念之前,必得先理解週遭的實體事物。只有在填飽肚子之後,才有多餘的精神去思考娛樂。這也是為什麼在各民族神話當中,最多描述的都是自然擬人化的神祇。

而在人類逐漸進入文明時期後,單純的自然擬人化已經無法滿足先民的想像。日升日落、潮去潮來、春生秋獲,自然萬物似乎都遵守著一種規則而運作;不管是富貴人家或是貧窮百姓,都免不了一死。某種凌駕於萬物之上的力量操弄著一切,先民察覺了這一點,開始為此作解釋。

希臘神話中,英雄雖然有著神的血脈,幾乎是所向無敵,渡過了一道又一道的難關,然而卻還是無法違抗命運,拉伊俄司王為了對抗預言,不惜將自己的親生兒子伊底帕斯丟棄,然而在因緣際會下,伊底帕斯終究是順應預言弒父娶母。像這樣為了不讓預言發生而想盡辦法避免,最後還是難逃命運的故事,在希臘神話中常可見到。

北歐神話中,有一個注定好一定會發生的世界末日──諸神的黃昏(Ragnarök),諸神們為了能夠在即將到來的末日,蒐集人間英勇戰士的靈魂,不停的在瓦爾哈拉宮殿鍛鍊;主神奧丁犧牲了自己的一隻眼睛,以求知曉盧恩(Rune)文字的奧妙,都是為了在諸神的黃昏的黃昏來臨的時刻能夠扭轉命運,然而當諸神的黃昏到來時,奧丁被魔狼芬理爾咬死,支撐世界的世界樹被摧毀,最後世界還是在迎接了他的終末。北歐諸神雖然早就知道命運的發展,試圖違抗,卻還是以失敗收場。

不論是希臘還是北歐神話,逃脫不了的命運都是其神話故事中相當重要的主題,希臘的摩伊萊、北歐的諾倫,都是將命運這一概念擬人而成的神祇,雖然兩個民族的文化背景截然不同:希臘神話充滿了音樂、藝術與詩,而北歐神話幾乎是由鮮血、冰霜與戰爭構築而成的。兩者卻都發展出類似的命運三女神,這是巧合還是必然呢?

2016年8月3日 星期三

鬼門開

農曆的七月一日,閩南、台灣一帶將農曆七月稱鬼月,
流傳七月初一「開鬼門」、七月三十為「關鬼門」,
期間初一、十五及三十,以豐盛菜餚祭無主孤魂。
在這個月中閩南人不婚嫁、不祝壽、不喬遷、不辦各種喜慶之事,
惟恐將孤魂野鬼引進門。(以上摘自wiki)

也有種說法是鬼門只在七月十五日開。
佛教和道教則湊巧在農曆的七月十五都有祭祀,
佛教是為了迴向功德給父母或孤魂野鬼,
道教則是中元地官寶誕,赦免亡魂之日,
在習俗與傳說的揉合下,
七月十五就成了鬼門開啟的日子,
在地獄受苦的亡魂可以趁這天出來透透氣,
日本也把七月十五訂為「盂蘭盆会」,不過是陽曆。

由於是這樣一個神祕氣息濃厚的月份,
鬼月也有了許多的禁忌,
比方說在晚上不可呼對方姓名、不要拍肩膀、不要吹口哨、掛風鈴等,
都是為了預防「好兄弟」而有的各種禁忌。

不過對現代人而言,
大家比較期待的應該是祭祀過後的食品吧,
雖然說生鮮魚肉拜了一天會沒辦法食用,
但是零食餅乾類則是大受歡迎呢。

用比較現實的角度來看,
用鬼門開這一說法,來提醒大家行事要注意安全,
避免在酷暑時戲水出意外,
其實也未嘗不是件好事吧。

2014年4月25日 星期五

魔女之夜 - walpurgisnacht - ヴァルプルギスの夜



中文維基(https://reurl.cc/Y16bmO):

沃普爾吉斯之夜(Walpurgisnacht)是廣泛流行於中部和北部歐洲的一個傳統的春季慶祝活動,舉辦於每年的4月30日或5月1日。慶祝活動通常是篝火晚會以及舞蹈演出。

英文wiki(http://en.wikipedia.org/wiki/Walpurgis_Night):

The festival of Walpurgis Night is named after the English Christian missionary Saint Walpurga (c. 710–777/9).

「沃普爾吉斯之夜」這個名稱是來自於8世紀一位英國聖徒Saint Walpurga。


西元870年,教皇阿德里安二世將她冊封為聖人,紀念聖日為5月1日。

Walpurgis Night (Walpurgisnacht) is a traditional spring festival on 30 April or 1 May in large parts of Central and Northern Europe. It is often celebrated with dancing and bonfires. It is exactly six months from All Hallows' Eve.

「這個節日正好在萬聖節的六個月前。」

日文wiki(https://reurl.cc/lVd2nE):

ヴァルプルギスの夜(ヴァルプルギスのよる)は、4月30日か5月1日に中欧や北欧で広く行われる行事である。

現在主要是在中歐及北歐(德國、瑞典、芬蘭、愛沙尼亞等地)仍有慶祝。

歴史的なヴァルプルギスの夜は、キリスト教到来以前の異教の春の風習にちなんでいる。ノース人の風習では、ヴァルプルギスの夜は『死者を囲い込むもの』とされていた。北欧神話の主神オーディンがルーン文字の知識を得るために死んだことを記念するもので、その夜は死者と生者との境が弱くなる時間だといわれる。かがり火は、生者の間を歩き回るといわれる死者と無秩序な魂を追い払うためにたかれ、光と太陽が戻るメーデー(5月1日)を祝うことにつながる。

儘管是紀念基督聖徒的日子,但在民間傳承中,魔女之夜是古代賽爾特人為了慶祝一年將從寒季轉為暖季而舉辦的節日,同時也是紀念北歐神話中奧丁獲得倫文字(Rune)知識的日子。在這一天,生者和死者的界線模糊不清,有點像是萬聖節一般。

魔女之夜就像是為了慶祝季節轉換的祭典,但是在基督教的影響之下,被視作崇拜惡魔的節日,故不太流行。後來逐漸轉化成五月節。也有人認為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的背景時間就是據此節日而來。

最近比較為人所知(好啦,ACG眾限定),
是由於動畫「魔法少女まどか☆マギカ」中出現的「ワルプルギスの夜」。



不管如何,總之是一個傳統的節日。
之前也發過一篇類似的文章,不過為了留言問題砍掉了。
這次再整理一次,順便精簡一下。

2011年10月31日 星期一

萬聖夜!


萬聖夜(英語:Halloween)在每年的10月31日,是西方世界的傳統節日,主要流行於北美、不列顛群島、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當晚小孩會穿上化妝服,戴上面具,挨家挨戶收集榶果。

萬聖夜英文稱之「Halloween」,為「All Hallow Eve」的縮寫,是指萬聖節(All Hallow's Day)的前夜。「Hallow」來源於中古英語「halwen」,與「holy」詞源很接近,在蘇格蘭和加拿大的某些區域,萬聖節仍然被稱為「Allhallowmas」,意思是在紀念所有的聖人(All Hallows)那一天要舉行的彌撒(Mass)。

萬聖夜通常與靈異的事物聯繫起來。歐洲傳統上認為萬聖夜是鬼怪世界最接近人間的時間,這傳說與東亞的中元節與盂蘭節以及日本的百鬼夜行類似。


不同於聖誕節和復活節,萬聖節和萬聖夜來自於天主教對其它宗教的節日的吸收、改造和重新詮釋。萬聖夜起源於不列顛凱爾特人的傳統節日,在10月的最後一天,他們相信這是夏天的終結,冬天的開始,這一天是一年的重要標誌,是最重要的節日之一,被稱為「死人之日」,或者「鬼節」。這一天各種惡鬼出沒,死去人們的靈魂也會離開身體,在世間遊走,這一天的晚上也就格外危險。為了嚇走邪惡的鬼魂,凱爾特人會戴上面具。

傳說當天主教傳教士登陸不列顛諸島的時候,傳教士們為了壓制這種被他們視為異端的德魯伊傳統,就把這一天之後的11月第一天定為萬聖節(諸聖日),紀念天主教的聖人們,希望以此打壓這些鬼怪觀念。不過,諸聖日實際應源自天主教在義大利和高盧的一個隱修會本篤會(Order of Saint Benedict),本篤會會士一向習慣在11月1日的晚課中為亡者誦經,受這傳統所影響,後來教會把11月1日定為諸聖日。萬聖節和鬼節的習俗,主要是在英倫三島和北美的前英屬殖民地,也就是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地。其中美國的萬聖夜傳統,最初由來自愛爾蘭和蘇格蘭的移民於19世紀傳入,而其他發達國家則於20世紀末受美國流行文化影響而開始慶祝萬聖夜。

萬聖夜的主要活動是「不給糖就搗蛋」(Trick-or-treating)。小孩裝扮成各種恐怖樣子,逐門逐戶按響鄰居的門鈴,大叫:「Trick or Treat!」(意即不請客就搗亂),主人家(可能同樣穿著恐怖服裝)便會拿出一些糖果、巧克力或是小禮物。部分家庭甚至使用聲音特效和製煙機器營造恐怖氣氛。小孩一晚取得的糖果往往以袋計算,整袋整袋的搬回家。
在蘇格蘭,小孩要糖果時會說:「The sky is blue, the grass is green, may we have our Halloween.」(天是藍色,草是綠色,齊來慶祝萬聖節前夜),然後以唱歌跳舞等表演來博得糖果。



傳統的萬聖夜服飾包括殭屍、鬼魂、女巫、惡魔等。典型的服飾時蓋著一塊剪了兩個眼孔的布扮鬼。在19世紀的蘇格蘭和愛爾蘭,當時的人認為萬聖夜鬼魂會來到人間,故會打扮得與鬼魂一樣,讓鬼魂把自己當成同類。近年,萬聖節前夜的裝扮已不限於恐怖,而可以作任何打扮,如扮成電視劇或電影明星,以及公眾人物,例如政治家。2004年適逢美國總統選舉,喬治·布希和克里成為美國流行的萬聖夜打扮。而2001年九一一襲擊事件後,消防員、警察等成為小孩的扮演對象。據估計,2004年有大約215萬個美國小孩裝扮成蜘蛛人,是當年最受歡迎的打扮。

在古凱爾特人的信仰裡,新的一年於11月1日開始,或稱薩溫節(Samhain)。正如比較短的白天象徵新一年的開始,日落亦象徵新一天的開始;所以每年收割的節慶於10月31日晚上開始。不列顛群島的德魯伊教徒會燃點農作物作為祭品,而當他們圍著火堆跳舞時,太陽季節便會完結而薩溫節隨即開始。凱爾特人相信死亡之神Samhain在10月31日的晚上會和鬼魂一起重返人間,尋找替身。因此他們燃點火炬,焚燒動物以作為死亡之神的獻禮。還會用動物的頭或皮毛做成的服飾打扮自己,發出古怪的聲音,使死亡之神認不出自己,避過災難。這就是今天萬聖節化妝舞會的由來。過了當晚,鬼魂回到陰間,一切回復平靜。11月1日早上,德魯伊把火堆中仍在燃燒的炭燼分給每一家,用來點燃新的廚房火焰。這些火焰是用來讓家裡保持溫暖,並且趕走惡靈。因為此時被認為是一年中連接陰陽世界無形之門開啟,而且兩個世界可能產生相互溝通的時刻。

篝火是節日裡的重要節目。村民們把宰牲的牛骨扔到火堆上;據傳「篝火」一詞源自「骨頭火堆」。篝火燃起之後,村民們把其餘的燈火全部熄滅。然後每個家庭用同一個火種莊嚴地點燃自家壁爐,以此作為全村人緊密團結的標誌。至今在愛爾蘭,仍然有數百處篝火在萬聖夜當晚點燃。新異教徒仍然在萬聖夜舉行Samhain的半夜拜鬼儀式,以及其它的傳統節日活動。

在古老傳說(挪威宗教)以及如今的恢復傳統研究(Ásatrú)中提到,萬聖夜當天曾是一個祭獻的節日blót,宰殺牲口祭獻精靈,供奉食物祈神賜福。

一首1020年左右的詩作,Sigvatr Þorðarson的Austrfaravísur(「東方旅行詩(Eastern-journey verses)」)有此記錄。作者作為一個基督徒,曾拒絕在瑞典的一家異教徒那裡投宿,因為álfablót(「精靈祭獻」)正在那兒舉行。但是,有關「álfablót」的內容我們無法獲得更多可靠的資料。不過,像其他獻祭儀式(blót)一樣,有供奉食物這個環節,後來斯堪的納維亞人也保留了以牲口祭獻精靈的傳統。從獻祭的日子(靠近秋分)來看,還因為精靈和生育以及祖先有聯繫,我們可以猜測這些祭禮實質是在祭奠祖先,同時祈求人丁興旺。

自17世紀起,慶祝萬聖夜的傳統在南部英格蘭逐漸消失,代之以在11月5日舉行的火藥陰謀(Gunpowder Plot)紀念會。不過在蘇格蘭,愛爾蘭和北部英格蘭萬聖夜依然盛行。直到最近十年,南部英格蘭人才重新開始慶祝萬聖夜,只是方式完全美國化了。

傳統的慶祝儀式在愛爾蘭幾乎被完全保留。在那裡10月份的最後一個星期一是公眾假日,所有學校停課,準備在接下來的一個星期舉行期中考試。這個假日通常叫做萬聖節假期。因此愛爾蘭是在萬聖夜給學生們放假的唯一一個國家,所以可以自由地慶祝,保留了古老相傳的傳統。

來源:維基百科

2010年10月25日 星期一

德魯伊教派 英正式認定合法

英國政府已依據該國慈善法律,首度承認起源早於基督教的德魯伊教(Druid)為一種宗教信仰,今後可和其他慈善宗教團體一樣,享有稅負減免。


德魯伊教是西方世界最古老信仰之一,據信在英格蘭石柱群(Stonehenge)4500多年前建立時即已存在,是分布在英國及歐洲大陸的古老民族塞爾特人的宗教,信徒崇拜大自然,如山河日月、植物及動物等,現今的女巫形象大都出自於德魯伊教的儀式。德魯伊教信奉塞爾特神話中的神,最主要是「豐盛之神」薩那諾斯(Cernunnos),最著名的形象是頭上的鹿角。撒旦與薩那諾斯都有角,這也是女巫被認為拜邪神的原因之一。現代德魯伊教教徒會在巨石陣所在地舉行夏至慶典等儀式, 因為相傳該處是古代德魯伊教祭祀場地。

英文新聞連結




(以下文章轉載自巴哈姆特討論區奇幻文學版[Fantasy] 作者:Dreamyeh)

Druid一詞分兩部分理解︰前半部很大程度上和希臘文的「drus」相關,是橡樹的意思;而後半部與印歐語系的詞尾「-wid」相似,意︰去了解。而德魯依教又以橡果為聖果,更證明其名字的古意是熟悉橡樹之人。

德魯依教士是很高級的凱爾特人祭伺、法師或預言者。而凱爾特人是一個在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1世紀散居在高盧、不列顛、愛爾蘭、歐洲、小亞細亞和巴爾干半島蠻族。

德魯依教的儀式和教義都是非常神密的,而且只依慣例口頭傳授。所以,雖然經過歷代研究和探索,依然所知甚少。多數有關他們的資料是來源于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文獻。除此之外,考古學家只能從森林、神壇、廟宇的遺跡中偶然尋得一些如圖畫、記號等的微小線索而已。在史書上最早有關于德魯依教團的記載主要是見于朱理亞. 凱撒和古羅馬最偉大的史學家塔西佗斯的著作中。在這些著作中,多是描述德魯依教的野蠻和恐怖!凱撒遠征高盧時曾向元老院報告說︰「德魯依教教士在當地有仲裁和主祭等重要地位和權力,而且該教教士精通物理、化學;在樹林中居住,用金鐮刀砍伐神聖的橡樹果,甚至用活人獻祭!」但在大多數情況之下,德魯依教士是公認的古代智能的守護者,有著崇高的道德修養,並對自然科學和神學有很深的造詣。

德魯依教士精通佔卜,對祭祀之禮一絲不苟,也長于歷法、醫藥、天文和文學…同時,他們也是執法者、吟游詩人、探險家的代名詞。男女皆可為德魯依教士,同樣在社會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也有史學家將德魯依教士與印度的婆羅門(Brahmins)、波斯僧(Magi)、埃及祭師(Priests)和巫醫(Shamans)相等同。




在祭典中,德魯依教士在滿月的第六日收割橡果,而在過程中橡果不能墮地,並盛在純白的布里。然後犧牲兩頭白色公牛,再舉行宴會。他們也會獻祭活人,通常這些牲人都是犯人,但如果實在沒有的話,就會在平民中挑選。受難者或被關在木籠
中活活燒死,或用木柱刺穿,或用利器插死,或用亂箭射死…或是執行最神聖的「三重死亡」(只有被挑選成為德魯依王子的人才可接受這個儀式,而死者也通常是自願接受的) 首先,用斧頭將牲人打暈,再迅速用由動物肌肉扎成的有三個結的繩
子將其勒殺,並同時割開其喉嚨,最後面朝下地將牲人放在四尺深的水里,表示最後是淹死的,而牲人死前吃的最後的食物是撒有橡果的烤大麥餅…就是這些殘忍的活人祭祀激怒了羅馬政權而加速了他們的滅亡。而後世也有學者為德魯依教士開脫
,但作為主祭的高級祭伺,似乎是難以脫罪的…

在預言的過程中,德魯依教士往往借鳥獸如烏鴉、老鷹等來佔卜吉凶。有時也觀察牲人的喉嚨和內髒來作出預言。來節日時,德魯依教士會舉行儀式,將人催眠,然往互換靈魂,再以夢境預知未來。

史書上也記載了一些德魯依教士使用的魔法,如用草藥和橡果等施放幻術和護身符;用發怒的毒蛇的吐浸過的魔蛋可以控制他人等…

德魯依教徒也相信靈魂的永恆,這點有點像輪回。他們會在親人死後將所有死者生前的物品一並燒掉,甚至跳到火中抱住親人的尸體,以便與親人同登極樂…他們也會寫信給已死的人,甚至提高貨款額以便對方可以在死後償還…

在公元1世紀左右,羅馬帝國恐怕凱爾特人勢大,對其進行大舉討伐。塔西佗斯曾記載,在戰斗中,德魯依教團員身穿黑衣,跳躍在凱爾特的軍隊中,咆哮著天神的名字,刺耳地詛咒著羅馬帝國。在羅馬戰勝後,不但屠殺了全部凱爾特士兵,而且也血洗了德魯依教,並將其教士尸體遺棄在德魯依教神聖的森林里…這一役令德魯依教在以後的幾個世紀里都一蹶不振,在以後的幾代里他們的力量和地位與普通巫師無異…直至公元1 6、17世紀,德魯依教仍然只存在于民謠山歌之中…



17世紀,英國古董家約翰.歐伯利指出,在羅馬時期的德魯依教可能包涵了一些更古老的信仰,相傳他們興建了著名的Stonehenge (在英國Salisbury平原上的史前時期巨大石柱群, 好象Act 1里Stonefield中的石柱群)用來獻祭太陽神! 雖然他的說法有誤,但終在18世紀掀起了德魯依教復興運動。

公元1717年,人稱德魯依大祭師的威廉.史度克里和約翰.托蘭重建了德魯依教,而後的亨利.荷力恢復了其古代教條,使其成為一類似共濟會的慈善團體。

有趣的是,在美國的德魯依教團卻是為了完全不同的目的而成立的。話說1963年,北美革新德魯依教團成立,而教團的成立卻只是因為當時明尼甦達州C arleton College in Northfield的一群大學生反對學校強逼學生參加宗教服務,進而成立的組織。後來,該組織發展成為一提倡新異教信仰的德魯依教團發展至今。


2009年2月24日 星期二

七宗罪(Seven deadly sins)


傲慢、貪婪、色欲、憤怒、暴食、妒忌、懶惰。七宗罪〈Seven deadly sins〉,有些人會稱作七原罪,正式譯名為七宗罪,屬於人類惡行的分類,並由13世紀道明會神父聖多瑪斯·阿奎納列舉出各種惡行的表現。天主教教義中提出「按若望格西安和教宗額我略一世的見解,分辨出教徒常遇到的重大」。「重大」在這裏的意思在於這些惡行屬於原罪,例如盜賊的貪婪源於慾望。

這些惡行最初是由希臘神學修道士龐義伐草撰出8種損害個人靈性的惡行,分別是暴食、色欲、貪婪、傷悲、憤怒、懶惰、自負及傲慢。龐義伐觀察到當時的人們逐漸變得自我中心,尤以驕傲為甚。懶惰在這裏是指的是精神上的懶惰。

六世紀後期,教宗額我略一世將那8種罪行減至7項,將自負併歸入驕傲,傷悲併歸入懶惰,並加入妒忌。他的排序準則在於對愛的遺背程度。其順次序為:傲慢、妒忌、憤怒、懶惰、貪婪、暴食及色欲。較後期的神學家如聖多瑪斯·阿奎納則對這個排序方式抱有不同的意見。

但丁在神曲裡根據惡行的嚴重性順序排列七宗罪,其次序為:

色欲-色欲泛指墮落的行為,道德的不完全,對刺激的追求,或過份希望他人的認同或接受。不合法禮的性慾,例如:通姦。同時亦指過強的性慾,例如:獸性。強暴、通姦、雞姦等,都是色欲最極端的罪行。(但丁的標準是「過份愛慕對方」,而這樣便會貶低了神對人們的愛)。

暴食-現代的觀點認為「暴食」指浪費食物,或是過度放縱食慾、酗酒或屯積過量的食物,雖然在過去,任何因輕率而剩下的,都包括在暴食的定義中。而暴食也可以包括一些破壞性的行為,尤其指運動上(例如贏得獎杯),物質濫用或酗酒。暴食的定義中包括了「沈迷」,所以,暴食除了指食物外,對任何事物的過份沈迷也給包括了。(但丁的觀點是「過份貪圖逸樂」)。

貪婪-與暴食一樣,是一種希望佔有比所需更多為之貪婪,尤其是指金錢上的過份追求。聖多瑪斯·阿奎納認為貪婪是「背向神的罪惡,正如所有朽壞的罪惡一樣,是人為了會腐敗的東西,放棄永恆的東西。」與貪婪有關的罪惡包括背叛、不忠、叛國、尤其是為了個人利益的。搜括及聚積過量財富,偷竊,打劫,尤其是以暴力或欺詐的形式,或借助權力而得到的財富。(或是以但丁的觀點,貪婪是「過度熱衷於尋求金錢上或權力上的優越」)。

懶惰-以及浪費時間。懶惰被宣告為有罪是因為:其他人需更努力工作以填補缺失,應該做的事情還沒有做好,對自己是百害而無一利。
均衡:一方比另一方付出更多(從但丁的神學觀念上去看,懶惰是「未能全心愛上帝,未能全副精神愛上帝,未能全人之心靈愛上帝」-具體來說包括懶惰、怯懦、缺乏想像力、滿足及無責任心。)

憤怒-源自憎恨而起的不適當(邪惡的)感覺,復仇或否定他人,在律法所賦與的權力以外,行使懲罰他人的意慾亦被歸作憤怒。過份的警戒、對他人有傷害的意圖。它也包括對他人無理的憤怒,例如因種族引起的歧視。因憤怒而引起的罪都是大罪,例如殺人、歧視、大屠殺等等。(但丁描述為「把對公義的愛護歪曲為復仇和憎恨」)。

妒忌-妒忌跟貪婪一樣,是一種因為不能滿足的欲望而產生的罪惡。首先,貪婪通常跟物質財產有關,而妒忌則跟其他方面有關,例如愛情,或他人的成功。第二,妒忌的人的欲望,通常建基於他人的失去。妒忌可以令人對他人的不幸袖手旁觀,甚至為他人的悲慘遭遇而感到快樂。因對方所擁有的資產比自己豐富而心懷怨怒(但丁說:「對自己資産的喜愛變質成了忌恨其他更美好事物的擁有者的欲望」)。

傲慢-傲慢被認為是七宗罪中最原始,最嚴重的一項。期望他人注視自己或過度愛好自己,(因擁有而感到比其他人優越)把自己定位成比上帝或他人更優秀的存在。傲慢被認為是所有罪中最致命的,因為路西法就是因為傲慢而墮落,最後成為了與神對抗的魔鬼撒旦。自負與自戀都是這種罪惡的產物。(但丁對驕傲的解釋是「對自己的喜愛變質成對相鄰者的憎恨和輕蔑」)。

四世紀當時的埃及僧侶伊瓦格裏厄斯‧泊恩太格司(Evagrius Ponticus)把這些罪行定爲八種「致命的激情」(8 deadly passions),而在東正教方面,這些衝動仍然被描述爲「致命的激情」而不是深藏在他們體內的罪孽。而主動迎接這些激情或拒絕與這些激情對抗的人在正統基督徒道德神學(Orthodox Christian moral theology)方面是被定位成有罪的。

貪婪,失控的欲望,是七宗罪中的重點。其他的罪惡只是欲望的補充:
色欲:肉體的欲望
暴食:胡爲的欲望
妒忌:財産的欲望
懶惰:逃避的欲望
傲慢:卓越的欲望
憤怒:復仇的欲望

在地獄會受到的懲罰:

傲慢:輪裂
貪婪:在油中煎熬
色欲:在硫磺和火焰中熏悶
憤怒:活體肢解
暴食:強迫進食老鼠,蟾蜍和蛇
妒忌:投入冰水之中
懶惰:丟入蛇坑

罪惡與對應的惡魔:

瑪門(Mammon):貪婪
阿斯蒙帝斯(Asmodeus):色欲 
利拜亞桑(Leviathan):妒忌 
貝爾菲葛(Belphegor):懶惰
別西卜(Beelzebub):暴食 
路西法(Lucifer):傲慢 
撒旦(Satan):憤怒

圖:海貓鳴泣之時(うみねこのなく頃に),貝雅朵利潔(中央上方金髮)與煉獄七姊妹,以七宗罪為主題擬人萌化的產物。

以下詳細介紹七個惡魔的生平(?)

瑪門(貪婪)

於新舊約時代之間於猶太人間興起的惡魔名號,又名Amon、Amen、Amun、Aamon、Mammon、Maymon、Amaimon,是古敘利亞語「財富」之意。其形相是鷹頭的天使。新約中耶穌用來指責門徒貪婪時的形容詞。被形容是財富的邪神,誘使人為財富互相殺戮。在《失樂園》中,被打入地獄的眾天使們便在瑪門的指揮下發掘無數的珍寶以建造自己的聖殿。在基督教或天主教的七大原罪當中,為「貪婪」的支配者。

阿斯蒙帝斯(色慾)

七大罪中他是司「色慾」的代表惡魔。也是所羅門王七十二柱魔神之一,在羅馬、巴比倫、祆、希臘、希伯來、拉丁文中又作Asmodeus、Aesma、Aschmedai、Asmoday、Asmodee、Asmadai、Asmodius、Asmodaios、Hasmoday、Chashmodai、Azmonden。
這個魔神可能是由祅教從波斯傳過來的,原本是祅教暗黑魔神阿里曼(Ahriman,或安格拉‧曼紐Angra Mainyu)的六大手下之一:Aeshma-deva,字意本身就有「狂暴」的意思。乃情慾之魔神。演化進猶太教時就稱呼他為「惡靈之首」、「魔神」,原在基督教中並不是很重要的惡魔,是在外典《托比特書》中登場的。他獨佔中意的人類女子,殺掉所有與那女子成親的男子。最後被大天使拉斐爾施計逼出原形,逃往埃及後被大天使加百列擒住。直到中世紀的魔術書中才被大量使用作惡魔的代名詞,如「被制裁的造物」、「地獄之王」、「復仇公子」、「淫慾公子」等。

最初祅教的神話中他就是位會殺人的惡魔,並獵殺人和家畜的靈魂,率領世間的魔法師發動戰亂。而猶太教的傳說則說他具有人的形貌,兩翼和火紅的面顏,通曉大地中寶礦的知識,尚具有變身的能力。據說使用魚的肝和心臟燒成的灰對他有驅魔的作用。墮天使傳說述其墮天前是位智天使(或說熾天使),而中世紀被引入所羅門王的七十二柱魔神後,被敘述成有三個頭的惡魔,分別為人,牧牛和公羊的頭。騎著地獄的龍(又有稱是鱷魚,更誇張的說法是另一魔王利未安森的兒子),有著水鳥般的腳掌和蛇尾,口能吐火,手持塗著劇毒的槍,通曉天文和數學。他的樂趣就是引人酗酒賭博或引發其犯罪的慾望。而且,據說他擁有讓人類消失的魔力。不過還是有人支持,它在神秘主義者心中佔有重要地位。聽說只要客氣的拜託它,它便會傳授各種秘術,想知道宇宙的秘密或將全世界財富據為己有也並非不可能之事。在基督教或天主教的七大原罪當中,為「色慾」的支配者。

利拜亞桑(妒忌)

字意為「裂縫」之意。在舊約《約伯記》中,神在旋風中向約伯展現的巨鱷,形象亦為大鯨魚或大海豚之類。其源自於以色列人在埃及所吸取的拜蛇文化。古人見蛇脫皮而去,誤以為蛇是不死的生靈,故各地均有蛇崇拜的習俗,其變形便如鱷、龍神的崇拜。在基督教之後被引用為惡魔的代名詞,一種反神聖的力量。由於《創世紀》中記載人對蛇的狡猾印象,利拜亞桑被冠上七大罪之一的「嫉妒」(Envy)。

原形可能是希臘神話海神波賽頓的最強守護獸,在希臘故事《木馬屠場記》中,奧德修斯用木馬計打算攻下特洛伊,可是被特洛伊的祭司拉奧孔揭穿,這時海蛇出現把祭司拉入水中消失了。被奧德修斯派去詐降的希臘士兵說那是因為祭司說謊而觸怒海神的懲罰,令特洛伊人深信不疑,把木馬當戰利品拉入城,引致特洛伊滅亡。這條海蛇可能就是利拜亞桑。

利拜亞桑的原型在其他的宗教也有出現過,如最早的迦南文化,他是一支叫「Lotan」的大海蛇,並有七個頭,最後被巴力所殺。在烏加里特的文化(Ugatric,敘利亞的古閃族一支)中亦是一位惡魔。《黃金傳說(Legenda aurea;1470~1530)》第100章還有提及利拜亞桑大蛇的子嗣塔拉斯克(Tarasque),上半身龍身,下半身為魚,體大如牛,有劍般的牙,住在法國南部羅納河及附近的森林中,不斷地啃食當地的居民並破壞船支,最後被聖女瑪爾大用十字架收服。

以下文字摘自舊約《約伯記》四十一章十二節:「論到鱷魚(即利拜亞桑、海蛇)的肢體,和其大力,並美好的骨格,我不能緘默不言。他牙齒四是可畏的,他以堅固的鱗甲為誇,緊緊合閉,封得嚴密。這鱗甲一一相連,甚至氣不得透入其間,都是互相聯絡,膠結不能分離。他打噴嚏,就發出光來,他眼睛好像是早晨的光線。從他口中發出燒著的火把,與飛迸的火星。從他鼻孔冒出煙來,如燒開的鍋,和點著的蘆葦。他的氣點著煤炭,有火燄從他口中發出。他頸項中存著勁力,在他面前的都恐嚇蹦跳。他的肉塊互相聯絡,緊貼其身,不能搖動。他的心結實如石頭,如下磨石那樣結實。他肚腹下如尖瓦片,他如釘耙經過淤泥。他使深淵開滾如鍋,使洋海如鍋中的膏油。他行的路隨後發光,令人想深淵如同白髮。在地上沒有像他造的那樣無所懼怕,凡高大的,他無不藐視,他在驕傲的水族上作王。」

貝爾菲葛(懶惰)

原形應該就是巴力(Ba'al)。在亞述被基督教文化吸收之後,原來的形象已經不可考究(像瑪門一樣),墮落前為權天使。來源應該為「Baal-peor」,是摩亞族地區peor山的王,意為「lord of pero」,同時擁有了男太陽以及月女神的最高神格。《民數記》第二十五章記載他吃供品為生,在約旦河的東部引起了一次大瘟疫。掌發明和發現的魔神,是位雌雄同體的兩性魔神。所羅門王的著作中描述成有著牛尾的男人、厭惡女性,他是pero的王,而王座是一個便器

別西卜(暴食)

他是新約中基督耶穌有提到的鬼王,所以在撒旦名號的爭奪戰之中也有很高的聲望。又名Baal-Zebul、Baal-Zebub。而「Baal」在字義上卻是古時美索不達米亞人稱「神」用的字,而「Zebub」為王子之意,可能為菲尼基人聖典中的太陽神,在之後卻被迦南人祭祀成「糞丘之王」。在希臘神話中也有這名魔王的痕跡,因為萬神之父宙斯又名「避諱蒼蠅者」。新約中猶太人稱的鬼王。Baal-Zebul在巴勒斯坦的名氣僅次於路西弗,民間就將他和撒旦及路西弗常視為同一人。即使在耶穌為人治病時都有人質疑他是否靠著鬼王別西卜趕鬼(馬太福音十二章二十四節、馬可福音三章二十二節、路加福音十一章十五節,之中耶穌對別西卜趕鬼比喻成「撒旦不可能趕撒旦」,是指自家人不可能趕自家人來表示此實乃依神力來治病,可能後世以為說這裡指的別西卜即指撒旦)。

墮天使傳說中說他原是熾天使中聖歌隊的員,在創世紀戰爭中失敗逃走。在《列王紀》中提到所羅門拜的異教神就是指迦南太陽神巴力,而到了新約時,那時對於異教的打壓更是嚴重,即神格以轉化成為了鬼王別西卜。惡魔學將他定位成地獄的宰相,也有著作中以別西卜為地獄的帝王,設定撒旦只是來到地獄的"野黨首領",希望尋求別西卜的合作對抗天庭。《失樂園》將其描繪成深思熟慮、外貌威嚴的賢者,在墮天者中僅次於路西弗。所羅門的著作中乃刻劃成巨大的小牛或長尾巴的公羊,另外最有名的形態大概就是巨大的蒼蠅。

有關他的描述,米爾頓《失樂園》有提到,說他是一個因為美食壞了大事,甚至怒罵基督的天使。所以他犯了七大罪的大食墮落後成了一隻不斷吃東西的蒼蠅,愈吃愈是肥大,終不能再飛,也因為身體太重陷入地獄最深深處。但丁《神曲‧地獄篇》也有提到關於他的描述。


圖:鋼之煉金術師,有出現以七原罪為名的人造人。


路西法(驕傲)

最耀眼的魔鬼「明星」。被稱為拂曉的明星(即金星)。在叛變之前,是天界所有天使中最美麗、最有權柄的一位,其光輝和勇氣,沒有任何一位天使能與之相較。

但丁的《神曲》、米爾頓的《失樂園》,都是說路西法因為拒絕向聖子基督臣服,率天眾三分之一的天使於天界北境舉起反旗。經過三天的天界劇戰,路西法的叛軍終於被基督擊潰,在渾沌中墜落了九個晨昏才落到地獄。 此後神創造了新天地和人類,路西法為了復仇兼奪取新天地,乃化為蛇潛入伊甸園,引誘夏娃食用了禁斷的知識之樹的果實,再利用她引誘亞當也犯下了這違抗神令的罪。於是路西法如願使神的新受造物一同墮落,而且為諸魔神們開啟了通往這新世界的大門,自此罪、病、死終於遍佈地面。

這些明顯都是利用聖經中對撒旦的曖昧的敘述再加以合理化之後套上路西法的姓名的。而聖經上真正對於路西法這個名詞最著名的描述,更是些隱晦不明,《以賽亞書》第十四章第十二至十四節,敘述路西法的榮光,沒有提名道姓,而且這一段可能是抄自迦南(Cannan/以色列建國之地的一部份)古神話。新約《路加福音》記載耶穌講論自己曾見撒旦自天庭急速落入地獄的深坑。

其實路西法會被當作惡魔的一體應該是誤會,他原是非基督教系中的黎明(即光明)之神,中世紀有一首詩中題到:「…Lucifer, how fallest thee from the heaven....」(路西法,你如此由蒼穹而降)。這裡提到的fall是「下凡」不是「墮落」,heaven指的是天空。可把這段想做是黎明曙光的擬人格。但在中世紀基督教的世俗化風氣下,信徒多以偏陋的智識來曲解聖經。再加上路西法原本便是異教神祇,人們竟以訛傳訛地將路西法與Fallen Angel劃上了等號。以賽亞書十四章十二節:「明亮之星,早晨之子啊,你何竟從天上墜落?…我要高舉我的寶座在神眾星以上…。」這一段原不是指撒旦,而是神命雅各作詩刺巴比倫王為何作孽。可能由於敘述實在太像講撒旦,一般都認為可引伸為撒旦身上。明亮之星,英文是「morning star」,路西法(light-bearing, light-born)也是晨星,以至混淆。

換言之,路西法不幸和聖經比喻撒旦的事物一樣,才有這般下場。路西法的原形據說是是古羅馬的神,形像是一持火炬的神。最早把路西法弄成魔鬼墜落前的名字,據說是早於中世紀的早期的教父。這用法是如此的普遍,使至當米爾頓寫《失樂園》時,很自然地用了路西法。真正的「拂曉明星」路西法,應該是中東民間神話的衍生傳說。在迦南、埃及和波斯都有類似的傳說。迦南人認為拂曉的明星是喚為Shalem的神祗,黃昏的明星是喚為Shahem的神祗,因為妒忌榮光遠勝的太陽神,Shahem發動叛變,而以慘敗告終,並從天上被扔了下來。也有路西法的兄弟是米迦勒甚或基督的說法。基督教、猶太教對於善的執著,不但在字面上使用了大量的完美字眼,如光輝、榮耀、神聖等形容詞外,也不忘了用文學上的「反證法」來襯托出神學的絕對。撒旦、路西法,可以說是這一切反神聖的集合,不難說一切正義的行為都是腳踩著撒旦走過去的,他沒有功勞也有苦勞,苦吞了墮落,邪惡,毀滅等罪名,從無到有,他就只是一個代罪羔羊,沒有理由的被取了這個名字,永遠的腐朽因而無止地啃蝕著這個名詞。

撒旦(憤怒)

撒旦,希伯來字原意為「敵對者」,在《失樂園》中,大天使拉斐爾對亞當說:
「撒旦是他現在的名字,他當年在天上的名號已失迭。」早期在編撰舊約聖經的時候,猶太教還沒有「惡魔」的概念,當時的撒旦比較接近「試驗者」的意味(或是檢察官;可見舊約《約伯記》第一章第二節),後來衍生出一種版本,認為撒旦是嚴格追求真理的天使,無法容忍違背真理的行為。

到了巴比倫俘虜時期,因為接觸其他宗教,而創造出各種惡魔,異教神有些被當成天使;有些被當成惡魔,而撒旦吸收了一些異教邪神的形象,才演變成邪惡的古龍。《啟示錄》第十二章第三節寫到:「…有一條大紅龍,七頭十墮,七頭上戴七個冠冕。他的尾巴拖拉著天上星辰的三分之一,摔落在地上。…在天上就有了爭戰,米迦勒同他的使者與龍也同他的使者去爭戰。並沒有得勝,天上再沒有他們的地方。大龍就是那古蛇,名叫魔鬼,又叫撒旦,是迷惑普天下的,他被摔在地上,他的使者也一同被摔下去。」第二十章並有提到撒旦被捆綁一千年和末日審判的事情。先前解釋的當然是較早以前的撒旦,近代惡魔學中的撒旦經過多次演變,已經完全不同了。

在這裡不得不提另一位常被相提並論的惡魔:撒旦葉(Satanael/Satanial)他是於10世紀前半於馬其頓(今保加利亞、南斯拉夫一帶)興起的Bogomil教派所引入的惡魔名號。《以諾書》也提過這個名字,不過是說他是看守天使的一員。不該為同一人,但確信的是有關這個惡魔的檔案即是繼承了薩麥爾的身份加以放大。Bogomil教派否定教會的組織,將世界分為絕對善和絕對惡的二面,持有非常禁慾的極端思想,他們眼中的三位一體乃指神,子及惡魔;父神是一切的支配,而子持有天上的支配權,另外惡魔乃持有地上一切的支配權。說撒旦葉和基督是神的雙生子,撒旦葉成為天使中最崇高的天使,坐於神的右席。

因為想更進一步取得和神平等的地位而和追隨他的三分之一天使一齊被逐出天界。既當不成天界的神,就想自己創造一個自己的天地來當這個新天地的神。於是創造了物質的世界、又和父神達成停戰承諾製一同造出了亞當和夏娃等等。神允許他支配這個天地。但在夏娃出生的同時,撒旦葉化身成蛇和夏絓生下了該隱,之後該隱會殺了自己的兄弟,一切罪惡都來自撒旦葉。這個和猶太神秘教派思想極其類似,總之就是要徹底棄絕一切物質的享受,以否定惡魔的創世功蹟,並尋求回歸至高神前。

猶太神秘教認為至高神在人體內封印了至高神的元靈-光,若要打敗創世神(惡魔),就必須找出這個光。而撒旦葉在此故事中當然具有熾天使的位格。16世紀後,撒旦葉被基督教當作是七大罪的化身。基督教神學所謂的七大罪,和所謂的七大美德是相對的德性,最初的提出者應為耶穌。上述的惡魔們並非撒旦葉的化身,而是撒旦葉身負的各罪孽的代表性魔神。

有趣的是,這七個罪惡的位表又和一些先前提過的大魔王有重覆,而其他不在先前提到的大魔王之列的惡魔,其實也是被這種手法暗諭出他們身具撒旦的性質。因為利用惡魔形象來代表這七種罪惡的思想。是1589年的Peter Binsfield提出的,之前只是用七支兇猛的動物代表而已。這些惡魔傳到民俗常被用作為魔術書的召喚對象。有時也就被拿來當作撒旦的化身。

番外:罪行與對應的美德
四種基本美德和神學三美德合稱為七德行。

傲慢(Pride)→謙遜(humbleness)
貪婪(Greed)→慷慨(vigilance)
色欲(Lust)→貞潔(purity)
憤怒(Wrath)→溫和(composure)
暴食(Gluttony)→節制(self-restraint)
妒忌(Envy)→寬容(giving)
懶惰(Sloth)→熱心(integrity)

2008年3月2日 星期日

鳳凰、朱雀、不死鳥


鳳凰

鳳是人們心目中的瑞鳥,天下太平的象徵。古人認為時逢太平盛世,便有鳳凰飛來。「鳳」其甲骨文和「風」的甲骨文字相同,即代表具有風的無所不在,及靈性力量的意思;凰即皇字,為至高至大之意。鳳凰也是中國皇權的象徵,常和龍一起使用,鳳從屬於龍,用於皇后嬪妃,龍鳳呈祥是最具中國特色的圖騰。民間美術中也有大量的類似造型。鳳也代表陰,儘管鳳凰也分雄雌,更一般的是將其看作陰性。「鳳」、「凰」常見於女性名。宋朝就常使用龍鳳旗,還使用龍鳳作為吉祥標記,使用在物品上,比如龍鳳團茶。

由於它是「羽蟲」之長,所以和「鱗蟲」之長的龍在傳說中就漸漸成了一對,一個變化多端,一個德性美好,就成了民俗中相輔相成的一對,更由於龍象徵至陽,而原來也有陰陽之分的鳳(鳳爲雄,凰爲雌)在跟龍相對之後就漸漸的成爲純陰的代表。

鳳凰被認為是百鳥中最尊貴者,為鳥中之王(儘管是虛構的),有「百鳥朝鳳」之說。而鳳凰亦有「愛情」、「夫妻」的意思;《詩經‧大雅》:『鳳皇於飛,翽翽其羽。』李白〈早夏於將軍叔宅與諸昆季送傅八之江南序〉:「重傅侯玉潤之德,妻以其子,鳳凰於飛,潘楊之好,斯為睦矣」。。

據《爾雅·釋鳥》郭璞注,鳳凰特徵是:「雞頭、燕頷、蛇頸、龜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山海經·圖贊》說有五種像字紋:「首文曰德,翼文曰順,背文曰義,腹文曰信,膺文曰仁。」鳳凰和麒麟一樣,是雌雄統稱,雄爲鳳,雌爲凰,其總稱爲鳳凰。鳳凰齊飛,是吉祥和諧的象徵。 它跟龍的形象一樣,愈往後愈複雜,有了鴻頭、麟臀、蛇頸、魚尾、龍紋、龜軀、燕子的下巴、雞的嘴。自古以來鳳凰就成了中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鳳凰很早就出現在圖騰之中,是殷民族的標誌。《詩經》中說:「天命玄鳥,降而生商」,殷始祖契的母親簡狄一次在河中沐浴,忽有玄鳥飛過,墜落一卵,被簡狄吞食,因此懷孕生了契。契長大後協助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地,賜姓子氏,尊爲玄王。從此有了商民族,殷人以後就把玄鳥作爲自己氏族的圖騰。玄鳥的形象類似燕子,後來隨氏族部落的不斷發展和融合,玄鳥逐漸演變成了有雞冠,鶴足和孔雀尾巴的鳳凰了。

《山海經·大荒西經》提到有一種五彩鳥,有三種名稱,叫皇鳥、鸞鳥及鳳鳥。
《山海經·南次三經》記載一種鳥,樣子像雞,有五彩的花紋,叫鳳凰,說明鳳凰的形象一開始便是很美麗的。
《詩經·大雅·卷阿》:「非梧桐不棲息,非竹實不吃。」
《大戴禮·易本命》:「有羽之蟲三百六十而鳳凰爲長。」
《毛詩陸疏廣要》:「龍乘雲,鳳乘風,……衆鳥偃服也。」

《抱樸子》中有一種解釋:
「夫木行爲仁,爲青。鳳頭上青,故曰戴仁也。
金行爲義,爲白。鳳頸白,故曰纓義也。
火行爲禮,爲赤。鳳嘴赤,故曰負禮也。
水行爲智,爲黑,鳳胸黑,故曰尚知也。
土行爲信,爲黃。鳳足下黃,故曰蹈信也。」

從古人對於鳳凰的形態描述中,卻可以篩選整理出如下一些印象:
1.鳳鳥形體甚高,約六尺至一丈。
2.鳳鳥具有柔而細長的脖頸(蛇頸)
3.鳳鳥背部隆起(龜背者,隆也)
4.鳳鳥喙如雞,頜如燕。
5.鳳鳥羽毛上有花紋。
6.鳳鳥尾毛分叉如魚。
7.鳳鳥以植物爲食(竹根)。
8.鳳鳥雌雄鳴叫不同聲。(雄曰即即,雌曰足足。)
9.鳳鳥好結集爲群,來則成百。
10.鳳鳥不善飛行。
11.鳳鳥穴居。(居丹穴、風穴)
12.鳳鳥足腳甚高(體態如鶴),行走步態倨傲而善於舞蹈。

鳳的定型化和規範化,是在遼、金、元以後,使我們原以雞、雀爲基本形態的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那一對強勁的翅膀,鷹姿突出。我們現在在藝術品上常見的鳳,實際是清代以後的形象,集雉尾、雞身、雞冠、鷹目、鷹爪、鷹頸、孔雀翎、鴛鴦羽等於一身。它的基調不似龍那麽恒久、穩定。

孔子南遊楚國時,楚國的隱士接輿路見孔子,曾以「鳳德」來比喻世風不古,留下了「鳳兮鳳兮,何德之衰」的感歎;在楚國詩人屈原的詩作中,鳳凰作爲一種頻繁使用的象徵意象,用以指代賢能之人。

傳說鳳凰能自火中再生。
《廣雅》:「鳳凰,雄鳴曰即即,雌鳴曰足足」。飛翔五百年後,負香木飛入太陽神廟中,於神壇上自焚,翌日雛生,已著毛羽,第三日羽翼已豐滿,辭廟主而飛去。」
《淮南子‧天文訓》:「火氣之精者爲日。」
鳳凰爲火精,是則鳳凰此鳥,在古時爲日之徵象,原即所謂「金烏」。因此,鳳凰常與西方的不死鳥傳說相提並論


朱雀

很多人認為朱雀就是鳳凰,但其實兩者並不是一樣的。鳳凰是百鳥之王(瑞獸),而朱雀是代表南方的神獸。

朱雀,亦稱「朱鳥」,古代神話中的南方之神。朱雀是四靈之一,也和其他三種一樣,它是出自星宿的,是南方七宿的總稱:井、鬼、柳、星、張、翼、軫。聯想起來就是朱雀了。

朱雀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四象,上古四大神獸之一。它是一種紅色的類似於鳥的生物,與鳳凰狀如錦雞,五彩羽毛不同,其身覆火焰,終日不熄。根據五行學說,它是代表南方的神獸,代表的顏色是紅色,代表的季節是夏季。

道教興起後,朱雀爲道教南方七宿星君、四象之一。爲二十八宿的南方七宿,其形象烏,位於南方,屬火,色赤,總稱朱雀,亦名「朱鳥」。《太上黃籙齋儀》卷四十四稱南方朱崔星君爲:「井宿天井星君,鬼宿天匱星君,柳宿天廚星君,星宿天庫星君,張宿天秤星君,翼宿天都星君,軫宿天街星君。」

至於其形象,《道門通教必用集》卷七:「南方朱崔,從禽之長,丹穴化生,碧雷流響,奇彩五色,神儀六象,來導吾前。」同時,道教也將其用於煉丹術語,如《雲笈七籖》卷七十二引《古經》「四神之丹」稱:朱崔者,南方丙丁火朱砂也,刨液成龍,結氣成鳥,其氣騰而爲天,其質陣而爲地,所以爲大丹之本也,見火即飛,故得朱崔之稱也。青龍的方位是東,代表春季;白虎的方位是西,代表秋季;朱雀的方位是南,代表夏季;玄武的方位是北,代表冬季。

以下介紹朱雀七宿與西方星座的對照。

井宿——有星八,屬雙子座。
《史記‧天官書》:「南宮朱鳥權衡,東井爲水事。」
《博雅》:「東井謂之鶉首。」
《晉書‧天文志》:「南方東井八星,天之南門。」

鬼宿——有星四,屬巨蟹座,星光皆暗,中有一星團,晦夜可見,稱曰積屍氣。
《史記‧天官書》:「輿鬼鬼祠事。」《博雅》:「輿鬼謂之天廟。」
《晉書‧天文志》:「輿鬼五星,天目也。」
《觀象玩占》 :「鬼四星曰輿鬼,爲朱雀頭眼,鬼中央白色如粉絮者,謂之積屍,一曰天屍,如雲非雲,如星非星,見氣而已。」

柳宿——有星八,均屬長蛇座。
《禮記‧月令》:「季秋之月,旦,柳中。」
《爾雅‧釋天》:「咮謂之柳,柳鶉火也。」
《漢書‧天文志》:「柳爲烏啄,主草木。」
《晉書‧天文志》:「柳八星天之廚宰也。」

星宿——有星七,六屬長蛇座,星宿一即此座α,西名爲Alpha,孑然獨照,光度列爲二等。
《禮記‧月令》:「季春之月,昏,七星中。」「孟冬之月,旦,七星中。」
《史記‧天官書》:「七星主急事。」
《觀象玩占》:「周禮鳥旗七旒,以象鶉火。謂七星也。」

張宿——有星六,均屬長蛇座。
《史記‧天官書》:「 張宿爲廚,主觴客。」
《漢書‧天文志》:「張宿爲廚,主觴客。」
《廣雅》:「張謂之鶉尾。」
《觀象玩占》:「張六星爲天府,一曰禦府,一曰天昌,實爲朱鳥之宿,火星也。」

翼宿——有星二十二,第一至第十一屬巨爵座,十二至十四屬長蛇座,外二星,又六星皆不明,爲二十八宿中星數最多者。
《禮記‧月令》:「孟夏之月,昏,翼中。」
《史記‧天官書》:「翼爲羽翮主遠客。」
《晉書‧天文志》:「翼二十二星,天之樂府,主俳倡戲樂。」

軫宿——有星四,即烏鴉座γ、ε、δ、β。δ爲美麗雙星,其色一黃一紫。
《禮記‧月令》:「仲冬之月,旦,軫中。」
《史記‧天官書》:「軫爲車,主風。」


不死鳥(phoenix)

古埃及傳說認為,不死鳥和鷹一般大小,全身長有金色的羽毛,閃閃發光光的翅膀、斑斕的外表、鳴聲悅耳,能給人降福添壽;同時認為世界上只有一隻不死鳥,而壽命為五百年。在臨死之時,不死鳥會採集芳香植物的樹枝、香草築成一個巢,然後點火自焚,在熊熊火燄中,一隻幼不死鳥誕生了。新生的幼不死鳥就將老不死鳥的骨灰裝進藥蛋中,在蛋上塗上防腐的香料油,帶著它飛到太陽神那裡,由太陽神將它放在太陽廟的神壇上。

在希臘人的傳說中,大多數的生物都是有其祖先和血緣傳承的,只有一種生物例外,那就是不死鳥。不死鳥擁有極為鮮豔耀目的火紅色羽毛,也是極為驕傲尊貴的生物。據說全世界在同一個時間中只會有一隻不死鳥,而這隻不死鳥的生命通常是五百年。不死鳥平常並不吃一般的食物,而是以各種各樣的香料為生。當他自知死期快到的時候,會利用香料和樹枝在橡樹上搭起一個巢,或說是火葬堆。在這一堆發出異香的柴薪中,他會自焚而死;而在這一堆灰燼之中,他的後代又會隨之而誕生。等到這名不死鳥的幼雛長大之後,他會把這座巢叼回埃及的太陽神神殿中。有人說這是代表了埃及諸神不停轉生,擁有漫長壽命的神獸。

埃及和阿拉伯神話都有相當類似且共通的記載,主要跟太陽與復活有關。

在埃及,不死鳥被稱為「本努鳥(Benu)」,有著美麗的外表。本努鳥居住在太陽之城裡,每經歷一段長時間便來人間一次。太陽神「拉(Ra)」有時候就變成本努鳥在天界人間飛翔,不時發出悅耳的叫聲。諸神看到這隻鳥的來臨,都紛紛行禮,迎接「拉」的到來。本努鳥神聖無比,成為拉神的第二外型。

後來拉讓歐西裏斯(Osiris)統治人界,本努鳥依舊每隔一段時間飛到人界一次,展現其美妙的歌喉,人們視為幸福與歡樂的象徵。然而不幸的,歐西裏斯被弟弟賽特(Seth)害死,靈魂只好寄託在本努鳥身上。此後本努鳥就變成象徵歐西裏斯的靈魂,他的屍體在諸神的幫助下得以保存完整,而當歐西裏斯的靈魂回到身體裡,得以復活(這又是另一段故事了)。於是從此本努鳥便被視為不死鳥的象徵。

而在阿拉伯神話中,也有一些傳說描述。不死鳥的體型比鷹大,它的頭、胸及背部是紅色,眼睛是水藍色,腳是紫色,翅膀五彩繽紛。它住在東方一個永遠春天的樂園裡,主要的食物就是空氣。

不死鳥住在那裡整整一千年。在生命盡頭時,它會向西飛行,直到到達阿拉伯。它在那裡收集香料,再將香料帶到腓尼基的海岸,在最高的棕櫚樹上築巢,開始吟唱它的死亡之歌,其歌聲之美妙連太陽都會停下腳步。然後當太陽又開始前進時,不死鳥的巢會因為太陽的火而燃燒 ,將不死鳥與巢一起化為灰燼,新的不死鳥就從灰燼中誕生。

新生的不死鳥就帶著舊巢的灰燼,前往埃及的太陽之城「哈裏奧波裏斯(Heliopolis)」將灰燼放在太陽的祭壇上(和埃及部分很像)。 當鳳凰向東飛行時,世界上所有鳥類,甚至包括獵食者與被獵食者,都跟著它一起安詳地飛翔,直到抵達樂園的彼端為止。

2007年11月17日 星期六

神曲--地獄篇 28-34章摘要


CH.28 在第九囊裡,但丁看到了許多被劈開的鬼魂,他們都是因製造分裂而受罰,包括了穆罕默德和阿里等創立伊斯蘭教的人。穆罕默德向但丁說了一個預言。但丁還看見了庫力奧、莫斯卡、貝爾特朗等人。 

CH.29 但丁和維吉爾離開了第九囊,前往第十囊。但丁仍為第九囊受難鬼魂的景象而震懾,維吉爾提醒他應該要繼續向前走了。但丁和維吉爾下到了懲罰假冒仿製者的地獄,那裡的罪人都患了重病,但丁看到有兩個罪人互相抓癢,抓到皮膚都脫落了。但丁希望知道那些罪人生前的身分,於是有格力福李諾、卡波橋等罪魂述說自己生前的罪過。 

CH.30 但丁和維吉爾看到有兩個罪魂瘋狂的跑去咬人,卡波橋告訴但丁,其中一個是簡尼‧斯基奇,一個是密爾拉。當那兩個靈魂跑走以後,但丁把目光轉向其他靈魂,但丁看到了亞當師父,他因鑄造假錢而在此受苦。但丁問卡波橋在他旁邊的兩人是誰,卡波橋說一個是波提乏的妻子,一個是西農。他們一邊吐苦水,一邊吵架起來。但丁聽的太專心,而被維吉爾斥責。 

CH.31 但丁和維吉爾離開了第八層地獄,來到了巨人井,但丁遇到了寧路、厄非阿爾特斯、安泰厄絲等巨人。維吉爾要厄非阿爾特斯將單丁和維吉爾送到更下層的地獄,於是厄非阿爾特斯一手將他們抱住,送到了吞沒了路西法和猶大的地獄底層去。 

CH.32 但丁和維吉爾到了第九層地獄,那裡是一片由冰所構成的世界,罪人都因寒冷而受苦。但丁在這看見了卡祕宵內。卡祕宵內告訴但丁在他附近的鬼魂的名字,如拿破崙內與亞力山德勒兄弟、薩索爾等。但丁無意踩到了其中一個罪人的臉,那個罪人開始咒罵但丁,但丁要求那個罪人說出自己的名字,但他不肯。結果另一個罪人無意間透露。被但丁踩過的罪人名叫鮑卡,透露他名字的罪人叫卜奧索。但丁和維吉爾往前走,但丁看到了有兩個互相啃食的罪人。 

CH.33 那兩個互相啃食的罪人其中一個是烏哥力諾伯爵,一個是盧吉埃理大主教,他們因叛國而再第九層地獄受苦。烏哥力諾告訴但丁他與盧吉埃理大主教生前的罪行。但丁和維吉爾繼續向前走,到了寒冰把另一群人殘酷的封住的地方,他們遇到了阿爾柏力格修士,阿爾柏力格修士告訴但丁,凡是在生前犯下叛賣罪的人,靈魂會被拖下這環地獄,肉體將由魔鬼佔據。阿爾柏力格修士告訴但丁,伯朗卡的靈魂就是如此。 

CH.34 但丁和維吉爾來到了地獄的最深層,由路西法支配的地方,那裡是叛賣恩人者的地獄,罪魂全身都被寒冰覆蓋。但丁看見了路西法,那恐怖的形象讓但丁不寒而慄。維吉爾向但丁指出其中幾個罪人,包括了猶大、布魯督、卡休斯等。維吉爾帶著但丁離開了地獄,到了一個天然洞穴,走了出去,重新見到了群星。

神曲--地獄篇 21-27章摘要

快速連結:

(2022/04/12註記:隔了10多年才發現當初從doc檔複製貼上時搞錯,重複貼到15-20章的....)

CH.21
但丁和維吉爾來到了第五囊,那裡是懲罰貪財者的地獄,在那裡,鬼卒馬拉伯朗卡們將浸在滾燙瀝青中冒出的罪人用鐵叉叉下。當維吉爾走到了第五和第六惡囊中堅的堤岸時,鬼卒們阻擋他的去路,但維吉爾毫不畏懼的斥喝他們,最後鬼卒的頭目馬拉柯達派遣十個鬼卒與但丁和維吉爾同行。

CH.22
但丁問維吉爾一個在第五囊受罪的罪人之名,維吉爾讓那個罪人自己說明。罪人的名字是錢保羅,他因買賣官職而在此受苦。在第五囊,但丁和維吉爾還看到了郭彌塔、米凱爾等罪人。但丁和維吉爾還看到了有罪人使狡計讓鬼卒發怒而跌進瀝青裡。而但丁和維吉爾趁著一團混亂離開了第五囊。

CH.23
但丁擔心那些鬼卒會追來,但維吉爾說只要我們到了另一個惡囊,鬼卒們就過不來了。於是但丁和維吉爾到了第六囊,這是偽善者的地獄,那裡的罪人都披著鉛衣斗篷。但丁和維吉爾遇到了其中兩個罪人,卡塔拉諾和羅戴林格。但丁被一個釘在地上的罪人吸引了目光,那是該亞法,它讓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維吉爾向卡塔拉諾詢問出路後,就離開了第六囊。

CH.24
維吉爾帶著但丁爬過一道道險峻的道路,終於來到了第七囊,一到那兒,但丁就被數不清的蛇嚇到。但丁看見罪人被蛇咬穿後就化成灰,然後又重生。但丁和維吉爾看到一個罪人跌倒了,維吉爾問那個罪人是誰,原來他是萬尼‧符契,因犯了偷竊財物罪而在此受苦。萬尼向但丁作了佛羅倫薩將改朝換代的預言。

CH.25
萬尼說完話,作出褻瀆上帝的手勢和說出對上帝不敬的話語,於是蛇纏繞住他,最後他逃走了,有一個名叫卡庫思半人馬怒氣沖沖的走了過來,問萬尼的下落。後來但丁和維吉爾看到了三個鬼魂,分別是佛蘭契思科、卜奧所、普橋。在哪裡但丁看見了鬼魂和蛇互換形體的情況。

CH.26
離開了第七囊,但丁和維吉爾沿著石橋向前走,最後到了可以看見第八囊的地方。那裡的罪人都被火焰所包圍。第八囊是出陰謀詭計者的地獄。維吉爾向但丁指出了其中兩個鬼魂,那是尤俐希斯和狄厄莫里斯。但丁向他們請問他們的事蹟。

CH.27
說完以後,那團火焰離開了。後來,又有一團火焰朝著但丁和維吉爾過來。那是名叫圭多的靈魂。他向但丁詢問義大利的現況,但丁很快的回答他。接著,那個靈魂開始敘說自己生前的罪過,敘說著他是因著怎樣的使詭計與被詐騙而墜入地獄,說完後,他就離開了。但丁和維吉爾走向往第九囊的石橋。

2007年11月14日 星期三

神曲--地獄篇 15-20章摘要


CH.15 在第七層地獄的第三環中,但丁和維吉爾遇到了柏魯內扥,但丁雖然希望柏魯內扥能夠停下與但丁談話,但如果柏魯內扥停留,就必須躺在地上一百年,受火雨的苦而不能阻擋。於是但丁就跟柏魯內扥邊走邊談話。後來,有一群柏魯內脫不能和他們在一起的人來了,於是柏魯內扥就離開了。 

CH.16 但丁和維吉爾遇到了圭多、台嘉佑跟雅科波,但丁知道了他們的身分以後非常的興奮,雖然想與他們靠近一點談話,但還是沒有勇氣下去。但丁和維吉爾來到了第七層地獄的邊緣,維吉爾向但丁索取他繫在腰間的繩子,丟下深谷裡。不久,有一隻怪物遊了上來。 

CH.17 維吉爾要向野獸談一下,請求牠能載但丁跟維吉爾一程。但丁趁著這段時間再去第七層地獄的邊緣逛走走,他看到了許多放高利貸的人貪婪的嘴臉。後來野獸願意載但丁跟維吉爾,於是在格呂翁的幫助下,他們來到了第七層與第八層地獄之間的懸崖峭壁腳下。 

CH.18 第八層地獄馬勒勃爾介,有如一口極大極深的井,地面被分成十條壕溝。但丁和維吉爾走了進去,在第一惡囊裡,鬼卒拿著鞭子鞭打罪人。在這裡,但丁遇到了維奈狄科和伊阿宋,他們都是因犯下了淫媒罪的誘姦者。但丁和維吉爾離開那了以後,來到第二囊外,但丁看到了阿萊修‧殷特爾米奈伊,那是生前犯下諂媚罪的人。維吉爾要但丁仔細觀察第二囊,但丁又發現了妓女塔伊斯。 

CH.19 但丁和維吉爾來到了第三囊,但丁看見了那裡有許多洞口,洞口都露出罪人的兩隻腳,所有罪人的兩隻腳掌都在燃燒。但丁發現有個罪人受的苦好像比其他人更重,於是維吉爾帶著但丁到第三囊與第四囊之間的堤岸,走下到那個罪人的孔洞附近。那個罪人是教皇尼古拉三世,他為了生前買賣聖職罪而在此受苦,他哭訴自己生前的罪行。後來但丁和維吉爾離開了那,走到了第四囊。 

CH.20 但丁看到第四囊的罪人面孔都被扭到背後,不能向前看。維吉爾一一指出那些罪人,包括了安非阿剌厄司、泰瑞西阿思、阿倫絲、曼圖等。另外維吉爾又指出了卡薩羅迪、歐力皮魯斯、卡爾卡思、麥克爾‧司各特、圭多、波那提以及阿滋頓特,他們都是占卜者,因而必須在此受罪。最後維吉爾催促但丁離開這。

神曲--地獄篇 7-14章摘要


Ch7 守護第四圈的魔鬼普魯托威嚇但丁和維吉爾,但是在維吉爾的斥喝下,普魯托被駁倒了。於是但丁和維吉爾下到了第四層,那裡是犯吝嗇罪和浪費罪者的地獄,罪人必須推著重物不停的繞圈。維吉爾告訴但丁關於時運女神的所作所為。然後但丁和維吉爾到了斯提克斯沼澤,在斯提克斯沼澤,受罪的都是生前憤怒犯罪的靈魂。然後他們到了一座塔樓前。 

Ch8 但丁和維吉爾搭上了由佛列居阿思所操控的小船,要渡過斯提克斯沼澤,途中有個靈魂想要接近小船,但是被維吉爾推開。然後他們接近了一座名叫狄斯的城,城門上有上千個墮天使在恐嚇但丁和維吉爾,並且關上城門不讓他們進入。 

Ch9 但丁問維吉爾,曾有靈魂下到地獄的底層過,維吉爾說他自己就曾被召喚過。但丁被狄斯城門上的三個復仇女神吸引注目光。這時,一位天使出現了,他用一根小杖打開了城門,但丁和維吉爾走進去。但丁發現裡面有許多墳墓,維吉爾告訴但丁,那些墳墓關著的是異端邪說和伊比鳩魯學派的人。 

Ch10 在第六圈的地獄中,但丁希望能看看那些躺在墳墓裡的人,維吉爾向但丁說你的願望很快會實現。然後有兩個靈魂起身向但丁敘說他們生前的種種。結束談話以後,但丁和維吉爾離開了第六層地獄。 

Ch11 但丁和維吉爾來到了第七圈地獄前,維吉爾告訴但丁這層地獄分成三環,第一環裡是對他人施加暴力者,第二環裡是對自己施加暴力者,第三環裡是對上帝施加暴力者。但丁不太了解為何施加暴力者沒有上層地獄的人罪來的重,維吉爾就解釋給但丁聽。 

Ch12 但丁和維吉爾在走向深谷的路上看見了米諾陶爾,維吉爾告訴但丁為何這裡會有懸崖出現。然後他們走到了一道寬溝,環繞著整個平原,高岸腳下和寬溝之間,有許多半人馬在懲罰罪人。其中有位名叫捏索斯的半人馬成為但丁和維吉爾的嚮導,帶領他們走過紅水河,那裡是懲罰暴君的地方。 

Ch13 但丁和維吉爾走到了一座黝黑的森林前,維吉爾告訴但丁這裡就是第七層地獄的第二環。維吉爾要但丁隨意從樹上折斷一根小樹枝,然後那樹痛苦的哀鳴,原來那是由罪人化成的樹。樹告訴但丁他生前的種種。維吉爾又帶但丁去一叢灌木前,灌木也對但丁敘說自己生前的罪行。 

Ch14 但丁和維吉爾走到了第七圈地獄的第三環,那裡是一片巨大的沙地,上空飄落著一片片巨大的火花。但丁和維吉爾遇到了卡帕紐斯,那是個對上帝施加暴力的靈魂。第七層地獄的第三環都是這樣的罪人。然後維吉爾帶領但丁離開了第七層地獄。

神曲--地獄篇 1-6章摘要


這是大學的時候通識課的作業,
都已經那麼久了,加上神曲也不是那麼冷僻的作品,
原本的引言就拿掉,當作是普通的作品內容簡介吧。
天堂與地獄這概念本身就很奇幻,就把這當作是奇幻作品吧。
順便修正一些人名翻譯,只是自我滿足而已~

快速連結:

CH.1 但丁(Dante)發現他在人生的中途中,迷失了正路,走進了一座幽暗的森林裡。在迷途中,他遇見了豹、獅子、母狼等野獸。但幸好維吉爾(Vergil)出面指引了他,帶領他走向一趟旅途。 

CH.2 但丁擔心以他的能力並不能度過這趟旅途的難關,並且希望知道是誰讓維吉爾帶領但丁。維吉爾說是貝雅朵麗潔(Beatrice)請求維吉爾前往帶領但丁。但丁知道以後勇氣跟信心大增。 

CH.3 在地獄之門前,維吉爾向但丁說明,那些既無惡名也無美名的普通靈魂的下場。在冥河前,維吉爾與但丁遇見了擺渡者卡隆(Charon),維吉爾告知但丁,只有那些在死前不肯向上帝懺悔的人才需要卡隆渡他們過河。 

CH.4 在地獄的第一圈邊獄(limbo),那裡聚集著未能受洗的靈魂,維吉爾也是其中的一員,即便那些靈魂擁有美德或是智慧,但那些未能受洗的靈魂雖不須受苦,卻也無法進入天國之門。

CH.5 在地獄的第二圈,冥界的判官米諾斯(Minos)審判罪人,這一層所處罰的是那些讓情慾壓倒理性的犯邪淫罪者。但丁聆聽了其中兩個有罪的靈魂,佛蘭切絲卡和保羅的哀訴後,昏了過去。 

CH.6 但丁醒來後,發現已經在地獄的第三圈,生前犯貪食罪的人在此受苦。此處有魔獸凱魯貝洛斯(Cerberus)看守著。有個名叫洽柯的靈魂向但丁訴說他生前的罪狀,以及預言黑白黨爭的結果。維吉爾在此告訴但丁,在最後的審判前,那些倒下的靈魂不會醒來,直到天使的號角響起。

2007年8月26日 星期日

關於巫妖

巫妖(lich)

巫妖在奇幻小說中是利用魔法來達到不死目的的施法者。他們藉著黑魔法和死靈法術(necromancy)來轉化為不死生物,存放他們的靈魂於命匣(Phylactery)內,因此唯一能摧毀巫妖的辦法是毀掉儲存他們靈魂的命匣,在其他的情況下,巫妖可以再造一個新的肉體復活。




Lich是古英文中的『死者』,這個觀念最初或許來自於非洲的巫術,並從北非流傳至歐洲,最後在中世紀逐漸發展。所謂的Lich,就是魔法師藉由操屍術所操弄的屍體,是一種沒有靈魂,只有肉體物理機能的活死人(有靈魂的屍體,男性稱為Ghoul,女性稱為Ghulah,這是阿拉伯傳入的辭彙與觀念)。然而,高階的魔法師,可以讓自己成為保存著意志與知識的高等Lich,以便死後還能繼續對魔法的研究。

對於巫妖來源的另一種說法是研究黑魔法的魔法師因為一些原因死去之後,由於生前作惡以及死亡時的怨念而無法獲得超脫和淨化,以自己作為宿主吸取周圍的亡魂,成為不死生物。另外在少數的情況下,巫妖是由法術意外造成的。

巫妖擁有智慧,保留了生前所有的能力,且有無盡的時間來鑽研魔法,所以不可避免地擁有強大的魔力。巫妖的一舉一動,都能夠帶給敵人傷害:蒼炎、絕望之觸、死亡凝視、惡夢之襲、死亡之觸、吸能之觸、抽慉凝視、催眠之音、恐懼靈光等,巫妖一般使用黑魔法和死靈系法術,能夠以自身作為容器承納大量的不死生物,在戰鬥中召喚出亡魂,殭屍,以及更高等的不死生物,加上死靈系生物固有的屍毒,以及能夠快速恢復的力量,是極其危險的魔法生物。



巫妖的命匣

變成巫妖必不可少的部分就是製造一個用來儲存生命能源的魔法命匣。按照規則,消滅巫妖的唯一方式就是摧毀其命匣。除非其命匣被定位且被摧毀,巫妖會在它看上去被殺死後的數天內重生。

最常見的命匣外形是一個被封印的裝有撰刻著魔法文字的羊皮紙的金屬盒。其他外形的命匣也存在,比如戒指,護符或類似的物品。

巫妖的起源可追溯到中東的民間傳說,而藉著將靈魂存放在容器內以達到永生跟埃及的喪葬儀式有關。

當巫妖的身體與命匣被摧毀時,他只能負能量虛體的形式存在著。這樣的巫妖必須通過佔據活物的身體來生存。他可以嘗試佔據一個活的類人生物的身體。這個能力和魔魂壺能力很類似,除了他可以完全佔據宿主的身體。被佔據的身體以三倍的速度老化,如果宿主老死,這個巫妖會被強制離開這個宿主(這導致身體自己燃燒起來),並且在時限內必須找到新宿主,或是被摧毀。


龍巫妖(Dracolich)

邪惡的龍經過轉化就會變成龍巫妖。大法師薩馬斯特(Archmage Sammaster)、龍巫教(the Cult of the Dragon)的創立者,發明瞭創造這種不死生物的儀式。這個教派一般來說崇拜龍,尤其崇拜邪惡的龍,特別是不死的邪惡之龍……Dracolich和拜龍在dracolich和製造它的拜龍法師之間存在著共生關係。法師尊敬並且援助他們的dracolich,同時定期提供寶物。作為回報,dracolich保護它的法師們對抗敵人和其他威脅,同時協助他們的各種計劃。像龍一樣,dracolich是獨居的,但是它們因為知道它們有同伴而得到安慰。



龍巫妖的命匣

當龍巫妖在轉化中死亡或者任何時候它的物理形態被毀滅以後,它的靈魂可以無視距離直接回到它的命匣,而在命匣裏會出現一絲微弱光線表明了靈魂的存在。在回到命匣裏之候,該靈魂除了佔據合適的屍體之外無法做
其他動作;它不能被魔法接觸或攻擊。它的靈魂能夠永久存在命匣裏。

一個命匣裏的靈魂可以感覺到90呎內中等或更大體型的爬蟲類或者龍的屍體然後佔據它。這個靈魂不能佔據活的身體。嘗試佔據這個靈魂原來的身體會自動成功。但是如果要佔據一個合適但不屬於它的屍體(例如其他龍、
任何龍型生物但不是真的龍,如翼龍wyvern、或是任何其他種類的爬蟲類動物),龍巫妖有可能失敗,龍巫妖便再也不能佔據那具屍體。

當一具屍體接受了龍巫妖的靈魂時,如果這個活動的屍體是那個靈魂過去的屍體,它直接變成龍巫妖。否則,它變成一個原始龍巫妖proto-dracolich


原始龍巫妖(Proto-Dracoliches)

一個原始龍巫妖有它原來形態的意志和記憶,但是沒有龍巫妖的生命值和法術免疫。原始龍巫妖不能說話也不能施法。它也不能造成寒冷傷害、使用噴吐、或者像龍巫妖那樣造成恐懼。它的生命值,速度和防禦等級暫時都是已被佔據的身體計算。但原始龍巫妖可以通過吞食至少 10%原來的身體直接變化成它龍巫妖的完整形態。但如果不行,在數天後它也會轉化成它原來的完整形態。

當這個變化完成後,該龍巫妖和他原來的身體相似。它可以說話,施法,擁有原來就有的噴吐,另外獲得所有龍巫妖的能力。一個典型的龍巫妖總是在靠近它收藏命匣的地方保留一些備用的大小適合的屍體,這樣如果它現在的形態被摧毀,它可以在幾天內轉化出新的身體。


半巫妖(Demilich)

Demilich並不象它的名字所暗示的那樣,是較弱的lich。準確的說,它是當lich進化到最後,以前維持其身體存在的力量最終消逝的階段。多數情況下,demilich的身體僅剩下一個骷髏頭骨,一點骸骨,一些塵埃而已。

當lich學會運用在它在不死生物狀態下的知覺後,它會繼續在陌生的位面上尋求力量,而即使最睿智的賢者對這些位面也一無所知。既然此時它已不需要身體了,lich會任其象幾百年前就該發生過的那樣自然腐朽。

半巫妖聰明,古老,並比普通巫妖更加致命。半巫妖常常以一個單獨的眼眶和牙齒鑲滿昂貴寶石的骷髏形態出現。某些半巫妖可能以其他被寶石包裹的骨頭形態出現,比如一節骷髏的手或脊骨。這些寶石裡閃爍著那些被他奪取並緩慢吞噬的靈魂的微弱光芒。特別強大的巫妖有可能研究出製造靈魂寶石的方法,並變成半巫妖。

半巫妖可以以星界形態自由進行位面旅行,而將它們的物理存在留在它們恐怖的黑暗墓穴裡。在它們的位面之旅中,半巫妖們尋求發現所有多位面的秘密,並在那裡投身到對傳奇法術,獨一無二的寶物,以及如何解放和
控制被囚禁的憎恨的研究中。許多追求的更深,他們或許最終可以贏得對多位面中一部分的控制權,甚至為他們贏得神性。半巫妖可以說他們作為巫妖和生靈時會說的一切語言。

Demilich的所作所為能在大尺度上影響主物質位面。雖然demilich本身只是負能量位元面、乙太位元面或星界位面中一種無實質的存在形式,它卻能通過直接控制自己所處位元元面的能量,來影響主物質位面。

但這種影響只有在主物質位面具備特殊條件的情況下才能引發,例如,當奇異的日蝕和月蝕發生,或天空中出現詭秘的彗星時。在這種情況下,位元面間的屏障減弱而demilich的靈力提升到極點,從而能汲取更多的能量。

Demilich也通過間接手段實現其目的,如引發或中止一場可能影響世界格局的戰爭。以下是demilich的某些能力。
  
Demilich能同時操控100個任意類型的不死生物,在保持它們原有能力的前提下,賦予它們完全的lich能力。這個有著單一思維的lich軍團完全可以摧毀一支強大的軍隊。
  
Demilich能用心靈感應定位任何邪惡的生物或人類,並隨意與之交流。被選中的目標無法忽略或抗拒demilich,他們只能聆聽並遵從每一個命令。此能力的作用距離和可控制的人數上限由地下城主決定。
  
Demilich能在半徑100哩的範圍內引發地震、火風暴和類似的天災,殺死作用範圍內幾乎所有活物。


巫妖的復活?

Lich在為了實行完全發自內心的無私善行時(如果故意做好事不算),命匣會先爆開,本體承受極大的傷害然後沒死的情況下,有極低的機率會因為此行為獲得重生,原本腐朽的骨頭跟身體會變回生前的樣子....

巫妖的所有能力依然存在但是有所改變:
恐懼靈氣變成只對Evil有效, 而因為負能量變成正能量的關係, touch變成healing, 點數同原本touch attack依然視為undead, 但是一般人難以察覺

一般來說Redeemed Lich會被其他 Lich所追殺或者輕視,除此之外因為變成善良陣營的關係,會持續不斷的為過去所犯下的行為進行贖罪之旅,有時候這趟旅程永遠不會完結....


參考書目:D&D怪物手冊等


2007年8月17日 星期五

龍生九子,不成龍


之前不知道為什麼,突然對九龍子的題材有興趣,
於是拜了google大神,結果爬一爬,發現有好幾種版本orz

這邊就把整理過後的東西貼出來吧。

整理了幾個版本的九龍子以後,發現有六位是一定出現的:

睚眥、蒲牢、狻猊、狴犴、贔屭、螭吻。

然後剩下三位由六位裡面挑三個:

囚牛、嘲鳳(風)、霸下、負屭、饕餮、椒圖。

其中,嘲風的出現率比其他五位高,因此再將嘲風加入。而贔屭與霸下經常混稱(連讀音都很像),特性都是背重物,但是霸下還有好水的特性,所以應該加以區隔。有些版本認為贔屭即為霸下。

剩下的兩席,由囚牛、負屭、饕餮、椒圖四龍子爭位....

饕餮、椒圖多伴隨而出,囚牛、負屭常相繼而現。

底下有各版本的排行跟組合,可以參考一下

至於排行的問題嘛...不同版本的排行也會有很大的變動orz
不過睚眥、蒲牢必定在狻猊之前,贔屭一定在螭吻之前,有的版本嘲風
固定是老三、贔屭是老大....

越比較就越頭暈,我看就先到此為止吧。

接下來是十二龍子(大誤)的屬性介紹(再誤)。鑒於九龍子有些的讀音特別困難,先附上讀音。

睚眥,與崖字同音(ㄧㄞˊ ㄗˋ)。
狻猊,與酸尼同音(ㄙㄨㄢ ㄋㄧˊ)。
狴犴,與畢汗同音(ㄅㄧˋ ㄏㄢˋ)。
贔屭,與畢系同音(ㄅㄧˋ ㄒㄧˋ)。
饕餮,與濤帖同音(ㄊㄠ ㄊㄧㄝˋ)。
蚣蝮,與公附同音(ㄍㄨㄥ ㄈㄨˋ)。
螭吻,螭與吃同音。

睚眦,平生好鬥喜殺,刀環、刀柄、龍吞口便是它的遺像。這些武器裝飾了龍的形象后,更增添了懾人的力量。它不僅裝飾在沙場名將的兵器上,更大量地用在儀仗和宮殿守衛者武器上,從而更顯得威嚴莊重。司馬遷〈史記‧范雎列傳〉:「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
陳琳〈為袁紹檄豫州文〉:「操因緣眥睚,被以非罪。」

蒲牢,形似盤曲的龍,平生好鳴好吼,洪鐘上的龍形獸鈕是它的遺像。原來蒲牢居住在海邊,雖為龍子,卻一向害怕龐然大物的鯨魚。當鯨魚一發起攻擊,它就嚇得大聲吼叫。人們報據其「性好鳴」的特點,「凡鐘欲令聲大音」,即把蒲牢鑄為鐘紐,而把敲鐘的木杵作成鯨魚形狀。敲鐘時,讓鯨魚一下又一下撞擊蒲牢,使之響入雲霄且專聲獨遠。
班固〈東都賦〉發鯨魚鏗華鐘注:「海中有大魚曰鯨,海邊有獸曰蒲牢,蒲牢素畏鯨,鯨魚擊蒲牢,輒大鳴。凡鐘欲令聞大者,故作蒲牢於上,所以撞之者為鯨魚。」後來,禪寺齋堂也懸吊魚梆,據說也在表示魚化龍的「超凡入聖」的意思。

狻猊,又稱金猊,形似獅子,平生喜靜不喜動,好坐,又喜歡煙火,囚此佛座上和香爐上的腳部裝飾就是它的遺像。也有人說是野馬。相傳這種佛座上裝飾的狻猊是隨著佛教在漢代由印度人傳入中國的,至南北朝時期,我國的佛教藝術上已普遍使用,這種型式經過我國民間藝人的創造,使其具有中國的道統氣派,它佈置的地方多是在結跏趺坐或交腳而坐的佛菩薩像前。明清之際的石獅或銅獅頸下項圈中間的龍形裝飾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衛大門的中國道統門獅更為睜崍威武。
〈穆天子傳〉:「狻猊野馬,走五百里。」
〈爾雅釋獸〉:「狻猊,如虦貓,食虎豹。」〈注〉:「即獅子也,出西域。」

狴犴,又名憲章,形似虎,它平生好訟,卻又有威力,獄門上部那虎頭形的裝飾便是其遺像。傳說狴犴不僅急公好義,仗義執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斷,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風凜凜,囚此除裝飾在獄門上外,還匐伏在官衙的大堂兩側。每當衙門長官坐堂,行政長官銜牌和肅靜迴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視眈眈,環視察看,維護公堂的肅穆正氣。
〈潛確類書〉:「狴犴好訟,形獄門上。」

贔屭,形似龜或螭虎,喜愛背負重物,長年累月地馱載著石碑。常出現在石碑下、牆腳、金爐腳、桌腳處。台南赤崁樓前,有陳列九座高大的乾隆年間雕造的「石龜御碑贔」。由於是龍的九子之一,所以古來多的是螭頭龜身的模樣。
李東陽《懷麓堂集》、沈德《符野獲編》均謂:「負重者名罷下,而贔屭好文,此乃無稽之說,傳說不一也。」
張衡〈西京賦〉:「巨靈贔屭,高掌遠蹠。」

螭吻,又名鴟尾、鴟吻,龍形的吞脊獸,是老九,口闊噪粗,平生好吞,殿脊兩端的卷尾龍頭是其遺像。形狀像四腳蛇剪去了尾巴,這位龍子好在險要處東張西望,也喜歡吞火。漢武帝建柏梁殿時,有人上疏說大海中有一種魚,虯尾似鴟鳥,也就是鷂鷹,能噴浪降雨,可以用來厭辟火災,《太平御覽》有如下記述︰「唐會要目,漢相梁殿災后,越巫言,『海中有魚虯,尾似鴟,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厭火祥。」文中所說的「巫」是方士之流,「魚虯」則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屬水性,于是便塑其形象在殿角、殿脊、屋頂之上,用它作鎮邪之物以避火。

囚牛,形狀為有鱗角的黃色小龍,平生好音樂,立在漢族的胡琴上,彝族的龍頭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的一些樂器上也有其揚頭張口的形象。

嘲風,似獸,平生好險又好望,殿台角上的走獸是它的遺像。嘲風象徵著吉祥、美觀和威嚴,而且還具有威懾妖魔、清除災禍的含義。嘲風的安置,能使整個宮殿的型式既規格嚴整又富于變化,達到莊重與生動的和諧,宏偉與精巧的統一。

霸下,形似龜,好水,力大無窮,碑座下的龜趺是其遺像。傳說霸下上古時代常馱著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裡興風作浪。后來大禹治水時收服了它,它服從大禹的指揮,推山挖溝,疏遍河道,為治水作出了貢獻。洪水治服了,大禹擔心霸下又到處撒野,便搬來頂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跡,叫霸下馱著,沉重的石碑壓得它不能隨便行走。霸下和龜十分相似,但細看卻有差異,霸下有一排牙齒,而龜類卻沒有,霸下和龜類在背甲上甲片的數目和形狀也有差異。霸下又稱石龜,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徵。它總是吃力地向前昂著頭,四只腳拼命地撐著,掙扎著向前走,但總是移不開步。我國一些顯赫石碑的基座都由霸下馱著,在碑林和一些古跡勝地中都可以看到。

負屭,似龍形,平生好文,石碑兩旁的文龍是其遺像。我國碑碣的歷史久遠,內容豐富,它們有的型式古朴,碑體細滑、明亮,光可鑒人;有的刻製精致,字字有姿,筆筆生動;也有的是名家詩文石刻,膾灸人口,千古稱絕。而負屭十分愛好這種閃耀著藝術光彩的碑文,它甘愿化做圖案文龍去襯托這些傳世的文學珍品,把碑座裝飾得更為典雅秀美。它們互相盤繞著,看去似在慢慢蠕動,和底座的霸下相配在一起,更覺壯觀。

饕餮,好飲食,所以立於鼎蓋,甚至成為中國古代銅器最重要的裝飾圖案。
《呂氏春秋·先識》載:「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
《左傳·文公十八年》上有這麼一段﹕「縉雲氏有不才之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謂之饕餮。」
《史記·五帝本紀》中有「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天下謂之饕餮。天下惡之比之三凶。」

椒圖,形似螺蚌,好閉口,因而人們常將其形象雕在大門的鋪首上,或刻畫在門板上。螺蚌遇到外物侵犯,總是將殼口緊合。人們將其用于門上,大概就是取其可以緊閉之意,以求安全。
陸容《菽園雜記》:「椒圖似螺螄,性好閉,故立於門上。」


以下是各版本九龍子,排行由左到右:

1.囚牛、睚眥、嘲鳳、蒲牢、狻猊、霸下、狴犴、贔屭、螭吻

2.囚牛、睚眥、嘲風、蒲牢、狻猊、贔屭、狴犴、負屭、螭吻(鴟尾)

3.贔屭(霸下)、螭吻、蒲牢、狴犴、饕餮、蚣蝮、睚眥、狻猊、椒圖

4.贔屭、睚眥、嘲風、蒲牢、狻猊、霸下、狴犴、負屭、螭吻

5.贔屭(霸下)、螭吻、蒲牢、狴犴、饕餮、霸下、睚眥、狻猊、椒圖